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常州:听民声、解民愁、促民乐,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百姓“新”坎上

“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也是城市永葆活力的根源。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常州城镇化率已达77.07%,以往增量更新的模式难以为继,常州在城市更新方面,主动向内涵提升转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民生发展和基层治理的常州路径,而老旧小区改造,正是这条路径上最耀眼的风景。据了解,2021年,常州已对8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2022年,常州市推出“常有安居”工程,还将对95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



“新”如何生于“旧”?“老”又怎样改成“新”?近日,江苏省住建厅发布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针对不同角度提供了对老小区改造的技术指导,而常州市2021年以来,积极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整合各类资源,在统筹推进“老小区焕新”中产生了诸多亮点。

“共商共享”改造“旧小区”,“居民心声”描绘“新居所”

与新建住宅不同,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在现有房屋和已有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小区功能强化和人居环境提升,更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这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也是难点,而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就需要一改以前设计师说了算的“旧”方法,寻找“新”方法。



今年以来,常州市在全市范围推进“设计师进小区”活动,组织社区规划师走进小区,近距离观察并参与改造,设计师自己走、自己看,也听居民们说。把居民们的每一条“必经之路”都走一遍,就更能了解他们的需求。

“老小区改造,事无巨细,琐碎繁杂,要的就是一个考虑周到,照顾周全。”参加此次活动的设计师杨叶表示,他和他的设计师团队除了通过无人机记录小区情况,还经常在白天和夜晚深入一线,体验老小区的道路交通情况,同时也与老小区居民沟通了解群众具体诉求,在街道与建设局之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人之间听取各方意见。

在与设计师的交流中,居民反映了很多心声。

家住在清潭西村7号楼的王奶奶告诉设计师:“我家门口虽然有楼道灯,但是太暗。我眼神不好,晚上上楼还是两眼一抹黑,上楼要非常小心,害怕摔倒。”

经纬巷80多岁的老人听说设计师来了,也讲述自己的感受:“门口道路异味重,尤其夏天很不舒服,疏通管道也没有彻底解决。”



这一条条心声都被设计师们记在心里,在与街道社区共同商议后,通过他们的笔尖,这些心愿一个个的落在了小区改造的蓝图中:清潭西村增加了楼道入口处的无障碍坡道、足够亮度的感应灯,小区道路也更新了路灯系统,让居民不用再“摸黑回家”;经纬巷小区的道路先完成雨污管道分流后,再铺设沥青,让回家的道路不仅平整畅通而且干净卫生。

“老小区的公用空间小、场地要重新梳理、盘活,设计方案一定要建立在‘共建、共享、共治’的基础上。因为老旧小区最需要改什么,怎么改?老小区的居民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参与此次活动的经开区青年设计师刘波说。

“一区一策”破解“旧难题”,“内外兼顾”拓展“新车位”

“小区里面的停车位实在是太少了,停车都要靠运气。”“增加停车位,是不是就要把绿化带取消?这我们不答应!”在常州老旧小区改造指挥部,反应这样情况的老小区居民有很多。“老旧小区停车位紧缺,原本的居民活动场地经常被占用为停车位,而一些荒废的场地既不适合停车,也没有绿化。”设计师张长弘在实地走访后表示。

停车难已经成了老旧小区“新生”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旧”问题,这些大都建成于上世纪的小区,往往机动车和电动车车位双缺,从而产生了小区周边交通拥堵,电动车飞线充电等社会和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州市实行“一区一策”,设计师们因地制宜在小区内外寻找方案。

首先是小区内的“见缝插针”。



如何将小区内边角的零星空间和荒废场地用活,设计团队颇费心思。许家巷小区的设计团队经过走访,在小区2号楼南侧发现一块面积约400平米的限制空地,设计团队本着“可用尽用”的原则,在这块闲置区域规划了一整排停车位,而小区内原有的绿化带和树木,除非影响了消防通道,否则不会做任何改动,尽最大限度为小区居民保留一份绿色。

而在河苑新村,由于小区原始规划过于紧凑,很难再腾出空地为电动车搭建专门停放区,设计师们改变思路,在每栋居民楼的侧面和楼道口两侧加装了充电桩,同时,在充电接口上加装护栏和挡板,护栏和楼体之间保持间距,在不占用公共空地的前提下保证了居民电动车能够安全有序停放。

其次,是在小区外寻找“新天地”。



清潭新村五羊地块周围老旧小区众多,附近道路狭窄商铺林立,周边小区的停车位一度非常紧张,同时,由于这些老小区年代过于久远,且处于市区地段,空间紧张,很难再在改造过程中寻找到足够的区域设置车位。因此,设计师们看中了位于各小区外部的一块“空地”。

据了解,这块空地来自于该地块的大板房拆迁工作,位置处于各小区的中间地带,周边小区居民前往十分方便。于是,在常州钟楼区的支持下,该空地被改造为了可以容纳619辆汽车停放的停车场,同时,设计团队还为停车场引入了智慧停车平台,可以实现与周边现有停车场的24小时数据共享,有效提升了区域整体的车位利用率。

与清潭新村相呼应,花园新村在电动车停放上开始寻找“外援”。据了解,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花园新村楼房密集,道路狭窄,小区通道几乎被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占满,且不具备安装充电桩的空间条件。与此同时,与之相邻的几个小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为了居民能顺利给电动车充上电,设计团队与社区和供电公司多方沟通协调,最后推翻了原有每个小区分别安装充电桩的方案,转而决定利用小区前的空地,建设可供多个小区居民共同使用的共享充电站。据了解,目前已建成的充电站已经可以满足周围五个老旧小区的充电和停车需求,有效缓解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一米视角”扫清“旧盲点”,“因地制宜”发现“新空间”

解决了停车难之后,老小区改造的设计师们又着手解决另一个居民们的“急难愁盼”。

老旧小区在最初设计时,很少能够考虑到居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而随着时代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社区活动区域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在荆川里小区,设计师们走访发现,很多居民在几十平方米大的房间里打乒乓球,房间位于一楼,湿气重,墙皮都掉了。“小区活动用房是老旧小区管理的盲点,往往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没有专业的运营。”设计师潘备说。

于是,解决这个存在于“旧”小区的“新”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提上了设计师们的议程。



因地制宜,一次改造,长久保持是公共空间改造需要坚持的原则。荆川里社区的设计师们为居民们“选择”了一间8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

据了解,该中心原本是位于二层楼的非机动车室内停放点,由于荆川里社区在改造时在小区内增设了更加安全方便的非机动车充电桩,因此改室内停车场得到了闲置。经过设计团队通过内外墙出新、外墙做防水措施,彻底解决渗水问题后,成为了小区居民们新的活动中心。中心内规划了舞蹈、歌咏、乒乓球等专用场地,并在公共空间布置益智游乐机器、自助饮料机等设备,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商业运营覆盖部分管理成本。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中,尤其提到了对于老旧小区儿童公共区域的设置。



在常州金坛区华苑二村,为在老小区改造中增设符合儿童需求的活动区域,除了设计师团队,社区还专门组织了一支由20名儿童组成的“儿童议事团”。小议事员们从儿童的“一米视角”出发,通过实地探访,记录发现的安全隐患、萌生的各类想法和建议,在集体讨论中汇总,并形成决议上交给社区,在他们的提议下,华苑二村老小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健身设施缺失和损坏、广场舞空间和儿童玩耍空间重合等问题都在改造方案中得到了修正,同时,诸如将休闲区与功能区分离、增设社区宠物厕所和儿童游乐设施等此前设计师没有考虑到的新措施,也都被成功集纳近最终呈现的改造方案中。

除此以外,设计师团队还采纳了多项合理化建议满足居民心愿,包括在小区内布置文化墙、纪念廊等,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设施有机融合;在室外活动场地设置安全防护栏,保障儿童活动安全等。这些贴心规划和设计让小区居民倍感幸福。(时晟昊)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