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常州评弹演员倪雅静和同事的日程安排得很满。青果巷古运河剧场,每逢周末夜晚,都会响起或清扬婉转或金戈铁马的吴音,从窗口传出的一段段弹词,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运河五号小剧场,沉浸式话剧演出不断出新,《织梦运河》里三和布厂的故事远去,又将迎来《追燕》等“常州三杰”的风采;江南古典园林近园里,以假山花木为背景,以亭台楼榭为舞台,上演常州首个沉浸式园林演艺剧目——实景版锡剧《珍珠塔》;常州文化广场“野生音乐会”全网召唤打卡……一时间,常州本土演艺市场频现亮点,城市的夏夜多了一些鲜活的热闹,让大众生活的烟火气息增添了不少清新文艺范儿。
现场
新演艺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青果巷周有光纪念馆的大门迈入,曲径通幽,来到临水的最后一进,伴随着三弦声起、琵琶弦动,坐在舞台上的评弹双人档开始了古运河书场周末的演出。
“与6月份的‘常州戏剧大会’曲艺专场不同,我们7月份的演出以现场演艺为主,没有固定曲目。”常州市曲艺团演员倪雅静说,这个月每周五、六、日晚上7点到8点,评弹团演员轮流来古运河书场演出。每场演出都是“随机应变”,老听客多时就多演出一些传统流派唱段;如果有好奇的年轻听众,就以小曲小调辅以讲解评弹知识;要是小朋友多了,就唱点唐诗等孩子们能听得懂的。
常州市曲艺团团长夏雪慧介绍,青果巷的古运河书场是从去年9月开始成为常州市曲艺团的定点表演场所的。她说,当时为了响应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青果巷开始深入挖掘传统戏剧文化元素,积极融入现代多元艺术形式,在古运河畔的江南建筑群落之间,打造“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有记忆、有故事”的城市小剧场,引导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来感受剧场魅力;而曲艺团因为书场几经变动,也想要一个稳定的演出场地,于是双方联手开始了新尝试。
古运河书场同时还挂了“金秋书场”的牌子——这是一个常州评弹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虽因7、8两月高温天气,原于每天下午开演的金秋书场暂停了,但这并不妨碍很多老听众风雨无阻,成为每周五、六、日晚古运河书场的忠实粉丝。八旬老夫妻汤挺荣、王焕平经常散着步就进了书场。“嗯,这出《江南第一燕》‘就义’唱段不错!”王焕平说,自己是在老汤的影响下逐渐喜欢上评弹的,晚上没事一起听听挺好的,老汤在家偶尔还会来上一段。而另一位老先生屠福根更是场场不落,哪怕家住得较远,每次来听评弹都要坐半小时以上的公交车。
顺着大运河的流水汤汤,当夜色在常州城里蔓延时,还有很多不同的新演艺形式在各处上演,吸引了人们流动,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据了解,今年5月至7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推出“常州戏剧大会”,以“新文艺、新融合、新生活”为主题,集中开展“原创力量——2022常州文艺精品展演季”“非常空间——文旅演艺秀”“戏采纷呈——龙城小剧场嘉年华”等三大板块近千场文旅演艺活动。
趋向
亲子家庭观演增多
“妈妈,台上的叔叔阿姨唱的是不是唐诗呀,我听着觉得像是《登鹳雀楼》。”上周五晚,住在青果巷附近的9岁小姑娘“小蜻蜓”,跟着父母一起来到古运河书场。这是她第一次来观看常州本土演艺。妈妈说:“同班同学邀请孩子来的,其实之前我们全家都不了解什么是评弹,今天是全家来‘扫盲’了。”
像“小蜻蜓”一家这样夜间来观演的亲子家庭挺多。6月10日晚,园林实景版锡剧《珍珠塔》在近园上演。这出剧以苏锡常一带家喻户晓的锡剧《珍珠塔》为故事主线,将园中景、景中戏、戏中人巧妙融合,市民游客可以随着演员穿行在庭院间,移步换景,边看边听,沉浸式品味近园“淡语皆有味”的意境,欣赏锡剧唯美委婉的曲调,共赴一场穿越古今的邂逅。新北区居民陈女士约了好几个常一起玩的亲子家庭,共同观赏。
“我是学建筑设计的,近园曾为常州四大园林之首,带着诺诺(陈女士8岁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在夜幕下、光影里跟随着演员的吟唱,感受戏曲之美与园林之美,在我看来,这才是日常生活里的美育。”陈女士说。
在小河沿京剧研究会,常州相声大会演出现场,也有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听到常州青年相声演员抖出的“包袱”时,不少孩子被逗得哈哈大笑。
在“扫盲”和乐享之外,也有不少家庭是随机邂逅了常州的夜间演艺。就拿近来影响力颇大的常州文化广场“野生音乐会”来说,从6月中旬以来,地下中庭舞台上就来了不少“抢麦”的人,不仅吸引了无数本地市民,还引来了周边城市“文艺青年”打卡,激活了这个地标型的常州公共文化空间。网上有人在看了演出后感叹:“被现场的浪漫击中,爱上了常州的夜晚。”
常州市民薇薇一家三口连续4天每天下午去文化广场抢位置,她说:“一点都不夸张,就跟我小时候爸妈带我去抢看露天电影的位置一样,稍微晚一点,视线好、听得清的位置就没有了!”而暑假里仍在每天上大提琴课的莉莉和妈妈,经过文化广场时,也不由放慢了脚步。莉莉说:“我看到有同龄的孩子上去表演过架子鼓,就跟妈妈说,有空我也要去试一试。”
“以前我会提前预订常州大剧院和周边大剧院里好的剧目的票,但受疫情影响,很多剧都停演退款了。现在观剧,尤其是带着孩子去看,更多得带点‘随缘’的性质和‘随遇而安’的态度。”曾经一年里记录了自己观剧178场的常州市民“清辉弦引”说。受疫情影响,一些市民听曲艺看演出,已经不再有明确的计划性,更倾向于变成生活里的日常环节,犹如逛街一样寻常,甚至就是与城市里各种“小确幸”演出不期而遇。
思考
本土演艺如何更接地气
“演唱会免费,全开放,只要戴口罩、有健康码和行程卡就可自由出入。晚上6点左右到达现场的时候,视线佳、观感好的优质座位已经没了;6点50分,演唱会开始,现场台阶上上下下坐满了人;7点歌手开唱后,上层地面栏杆旁也挤满了围观群众。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龙城博客的“90后”博主“三木”在无数短视频沉浸式live的感召下,特意去了常州文化广场,这是她眼中的常州“野生音乐会”现场。她觉得,常州文化广场“火”的主要原因是:“这是一场常州本土音乐人和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对于素人歌手来说,这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表演场地;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场免费的音乐live。歌手们需要观众,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报以赞赏的掌声;观众们需要歌手,渴望被打动、被满足、被清爽的歌声洗去内心的疲惫。”
“三木”认为,一场“野生”演唱会,虽然没有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却间接创造了消费的渠道。它串联起需要舞台的本土音乐人、闻声而来的市民,以及沉寂许久的广场商城,也成就了一次成功的城市地标IP营销。此外,文化广场的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常州市曲艺团团长夏雪慧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评弹更接地气:“我们不仅把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放到古运河书场里来演,在团里创作人员的影响下,除了努力创出精品外,有时还会在传统表演中结合现在的流行时尚,像演员徐燕青等就尝试过摇滚评弹。”她还说,目前曲艺团正在尝试让儿童观众获得更多的趣味性,比如可以结合常州方言的普及和古诗词的不同唱腔进行游戏化的设定,在玩中传承曲艺。
而在运河五号小剧场,钟楼区文化馆完成10多场的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之后,也在积极更新剧目,未来还将推出大运河题材、“常州三杰”主题以及大运河有关人物的内容。“7月中旬,我们将与第三方合作推出本土原创沉浸式剧本杀版的剧目《追燕》,内容是关于瞿秋白的。”钟楼区文化馆馆长孙茹介绍,“所有演出者依然是志愿报名的市民或在常大学生群体。”(何嫄图文报道)
(编辑 高霞)
- 热点
- 2022-07-13 21:26:14
- 热点
- 2022-07-13 21:24:42
- 热点
- 2022-07-13 21:23:43
- 热点
- 2022-07-13 2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