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涉及门类多,产业链条长。2020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多点散发疫情的影响,船舶工业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在全球造船市场都萎缩的背景下,我省造船三大指标依然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7月13日,我们就跟随记者走进南通启东的一家造船厂,看看他们是如何实现“小步快跑”,在挑战下“乘风破浪”、驶向深蓝的。
7月8日,当记者来到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时,恰逢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安娜轮顺利交付。FPSO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核心设施,当天交付的这艘储油船已经是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船东收到的第二笔订单。环顾码头,我们发现还有四个大船项目正在施工。其中,英国石油公司在国内的首个FPSO—N999轮项目已经进入扫尾阶段。项目合同总价超四亿美元,建造难度非常大。项目经理李荣稷自豪地说,项目的接连承接,代表着企业得到了全球客户的信任。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N999 BP GTA FPSO项目经理李荣稷说:“英国国家石油要求项目满足超高标准的建造要求、世界一流的质量控制要求。从2018年开始进行多轮审核后,最终认可,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一艘船的造价通常都在亿元左右,各国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全球贸易摩擦频发和疫情影响下,这家企业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能接到这么多订单?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副主任吴承恩说:“随着‘碳中和’的需求越来越热,包括巴黎协定要求,也迫使航运公司要尽快去使用这种低碳能源或者是清洁能源设施。公司也看到了这一块,单独成立一个研发部门,加大新能源研发这块的投资。同时政府都会有一些补助,鼓励企业去做一些创新,去年江苏省补助我们大概是有三千万元。”
瞄准行业“新风口”,再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海上清洁能源生产类船舶和清洁能源燃料船型装备的研发升级。目前,已在海上风电、化工厂模块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国内首个通过SHELL“绿牌”认证的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同时,针对全球海洋资源开发逐渐向深海、远海发展,企业对船坞进一步改造扩大,满足更大船型的建造要求。
凭借在全球绿色清洁能源海洋装备市场先行一步和持续的研发,企业拥有了从设计到建造、交付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创新加 “绿色”,国际高端市场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船厂在手订单量已经排产到了2024年。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健说:“我们现在在手订单总值大概是一百八十亿人民币左右。尤其上半年,我们承接了将近三十个亿。单体的金额都比较大,这些产品我们都是技术去打开市场。”
订单喜人,但受今年初疫情影响,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10多家船舶海工及配套生产企业出现物流受阻问题。就在企业心急火燎之际,园区、海关等部门迅速成立专班,积极帮助企业畅通物流渠道。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杨本发说:“24小时值守,当企业夜里有第2天货运需求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办,安排接驳点的人员。”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物资管理部经理倪向荣说:“尤其是今年,我们项目都是到了交付的大年,还是比较焦急的。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帮我们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我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整体向好发展,离不开政府激励帮扶与企业自主创新。近年来,省发改委、工信厅等部门在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加大产业链创新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揽子举措,降低疫情影响,引导支持船企转型升级。政企合力下,我省逐渐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转变,具备了近海到深海海工装备的建造能力,海工装备占全国比重超过25%。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教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姚震球说:“我们江苏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船型的自主设计能力弱,高端装备的配套比例低,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升。要加大智改数转的支持力度,在科技和产业扶持项目中,加大对船企的支持,尽快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生产线和智能车间,通过树立标杆引领全产业转型升级。”
在一线,我们感受到,造船产业逆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益于政企合力构建起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在政策领航、相关部门的暖心护航下,这家企业不但稳住了生产,创新活力也不断被激发。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势头,企业才得以持续向高附加值船型领域进发,为自己搏得新市场。“制造”迈向“智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让企业赢得现在,领跑未来。我们相信,政企齐心,“江苏造船”一定能成为助推“中国造船”由大变强的重要力量。
(编辑 王鹏)
- 热点
- 2022-07-14 14:17:23
- 热点
- 2022-07-14 14:16:29
- 热点
- 2022-07-14 11:01:22
- 热点
- 2022-07-14 1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