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是最早沦陷于日寇之手的国土之一。在抗战烽火中创办的新华日报,创刊初期就高度关注宝岛上的抗日斗争。1938年—1945年间,新华日报及时揭露日寇在台罪行,赞颂台湾爱国志士不屈抗争,以多种多样的及时报道,反映了全国人民从未忘记、始终谋求收复我国这片神圣的领土。
真实记录台湾志士抗日不辍、心向祖国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仅8天后就报道了日寇在台湾的暴行和台湾爱国志士的抗日斗争。
1938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的版画《日寇在朝鲜台湾强征壮丁》。
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间,宜兰等地数千名矿工举行暴动,袭击当地警察,焚毁日军弹药库,夺取武器,最后进入阿里山坚持抗战。1938年1月19日,新华日报即刊发消息,报道了这一壮举的部分细节。报道称,台湾矿工七千余人(其中有武器的仅千余人)在宜兰与日军激战后,退入阿里山坚守多日。消息特别提到,日军在台的久留米储油池被炸毁,日军守卫死亡十余人、重伤二十余人、轻伤四十余人,“可供六年用之煤油,全部损失。”后因日军围攻甚急并断绝粮食,分路入山搜索,起义者退入雾社地区联络当地居民准备再举。
台湾人民的抗日行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当时的报道显示,虽然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台湾志士在抗击敌寇中始终不忘联络大陆,还跨海参加抗战,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光复台湾及重回祖国版图的期盼。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4月17日迫使战败的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其中就包括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1942年4月17日,台湾沦陷敌手已近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仍牢记这一耻辱。当天新华日报报道记述,台湾同胞定此日为“岛耻纪念日”,“年年此日,秘密举行沉痛之纪念”。
同一天,结合在重庆举行的“台湾光复宣传大会”,新华日报在2版组织了大篇幅组合式报道,其中全文刊发了台湾抗日志士宋斐如的演说。这篇题为《台湾的惨状与祖国的责任》的演讲,讲述了台湾人民抗击外敌的战斗经过。宋斐如强调,无论从历史上、地理上、人口上“都可以证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此外,台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始终是抵抗异族统治的坚强根据地”。他沉痛回顾了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热情赞扬从1895年以后十余年间以五六十万的牺牲“使敌人不安寝馈”的斗争,以及此后“必定继续到日本统治瓦解为止”的反抗。
台湾志士的确如宋斐如所言,始终坚持打击敌寇。1942年6月17日是台湾沦陷日寇之手的47周年,台湾革命同盟会志士“以炸弹飨敌司令部”。新华日报消息称,当天下午6时,台湾爱国志士出动袭击厦门敌伪,向虎头山敌海军司令部投掷爆炸弹数十枚,“声动全市,敌方损失甚重,并在市内到处散发传单,秩序大为混乱。敌伪军当即灭市内灯光,出动搜查,迄今全岛尚在戒严之中”。
从7月16日《台湾志士三袭厦门弹毙敌伪》的报道看,敌伪搜索显然效果不佳。1942年7月1日,台湾革命志士第三次袭击厦门,给厦门伪市政府成立3周年送上“大礼”:“岛上敌伪晨间齐集中山公园召开纪念大会,正当群魔乱舞丑态百出之际,我台湾革命志士潜入会场,突向主席台上掷以巨弹,顿时爆裂,当场敌伪血肉纷飞,炸毙伪军官四十余名,内有敌高级长官一人,其时场内秩序大乱,我志士即于人群纷杂中,安全退出。”“台湾的抵抗运动并不是无组织的,本报曾多次刊登台湾革命同盟会的活动消息和宣言。该组织深刻认识到,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宣言说:‘祖国的命运,亦即台湾的命运。’”作为台湾革命同盟会常驻委员,宋斐如断言:“六百万台胞只要求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来。我们很清楚,我们除了这条路以外,更没有别的路可走!”
深刻揭露日寇统治台湾暴行
新华日报刊登了不少报道,深刻揭露日寇对台湾同胞的暴行和统治的卑劣手段。
1944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第49个“国耻纪念日”,当天在重庆的台澎同胞进行沉痛集会,来自台湾的谢南光较为系统地报告了台湾的现状。新华日报全文刊载的这一报告显示,日本对台湾的掠夺和压榨是系统性的。
例如在压榨资源上,“年产830万担米被征用了500万担,致使台湾自己闹米荒,而种米的台湾人吃不到米。在压榨人力上,台湾壮丁140万人中被迫征用登记的有133万人,12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一切男女,都要进行劳动服务”,“或用于军夫,或用于士兵,或用于义务劳动,或强迫移民”。谢南光一针见血指出日本的险恶用心,“倭寇企图在十年间驱逐六十万台湾农民离开台湾,将日本农民移住台湾,以防止台湾人的反抗,消灭台湾人不可忽视的民族力量,这是倭寇最毒辣的民族政策”。
与上述政策一脉相承的是日寇在台大搞奴化教育。宋斐如介绍,不仅中学以上就很少有中国人能够与日本人共学,而且无论年级怎样高,中国学生对日本学生来说都是弟弟,日本学生无论年级怎样低,对中国学生来说都是哥哥,“其实在教育上的束缚毒害,又何止待遇上的不平而已。”
宋斐如还揭露了日寇在台湾的高压残暴统治。他指出,日本的政治制度本就是很野蛮的半封建政治体制,对台湾的统治尤其野蛮。“台湾的统治可以说是一种暴君的专制,个人生杀予夺完全操在一个人手上。而这种专制的统治,是透过警察制度执行的。警察的权力最大,他可以随意对人民以逮捕或殴打,随便侵入人民住宅,因此,常常酿成反抗的事件。这种事件,多到不胜枚举。”
日寇还在台湾强征青年妇女充作“慰安妇”,1938年2月19日新华日报揭露了这一恶行和台湾同胞的反抗。“敌在台湾除征集青年妇女充任所谓慰劳队外,复搜罗粮食及军用材料、作侵我资源。最近由台开出运输舰五十余艘、载大批妇女粮食及军用品慰劳品分发前线应用,台民因愤寇军暴行、怨怼愈深,日前其挨户征索之际、突起抵抗,聚众击毙军警多名,现全台反日空气非常紧张。”
1939年,新华日报报道了多起台湾同胞被强征入伍后不堪压迫,起而反抗的兵变。3月27日一则消息称,台湾敌军广征壮丁增援海南岛,“台壮丁纷纷反战,军中发现反战宣传品,被捕五六十名”。当年4月5日消息显示,敌在台湾强迫征调的同胞多数被充作输送队。这些同胞被迫“以手附地”背负弹药或粮食,因负重过大死者很多,“现台民已聚众反抗,并已击杀敌征兵官吏多名”。10月10日,日军强征的台籍新兵300余名,在敌人发给机枪4挺、步枪及子弹若干后,“当即将敌军官30余名尽行枪决,敌兵急来镇压,双方发生激战”。另一信源称,“嗣敌大军弹压,仅捕得40余名,余皆逃入深山,敌深恐摇动军心,严禁泄露”。
始终关注、反复呼吁收复台湾
抗战期间,新华日报对台湾人民始终不渝心向光复、心向祖国的报道不遗余力,这集中体现在丰富的报道类型、来源广泛的新闻线索和内容的深度上。
从报道体裁看,消息、通讯、新闻评论、诗歌、版画等都被采用过。例如1938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就在头版报眼位置,刊登版画揭露《日寇在朝鲜台湾强征壮丁》。仅就新闻评论而言,新华日报通过短评、社论、编者按、来论等众多形式,充分表达报社对日寇暴行的谴责和期盼台湾回归的鲜明态度。特别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往往刊登评论提醒勿忘海峡对岸的国土和不屈的同胞。1944年4月17日,台湾沦陷第49个年头,新华日报就刊发评论,回顾这49年抗争史,呼吁为抵抗斗争提供物质、干部和舆论支持。
1942年4月5日,新华日报还组织了整版的“台湾光复运动专刊”,组织众多稿件为早日光复鼓与呼。头条稿件是由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撰写的《我们要赶紧收复台湾》,专刊还有日本反战人士青山和夫的署名文章,有笔名“植进”的作者对“台湾的战略价值”的分析,有“春涛”对台湾光复前景的展望,还有笔名“台魂”所写的116行长诗《向祖国呐喊》。
《向祖国呐喊》字字泣血,颇有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之风。其中写道,“海风啊!带给我母亲,这沉埋了四十八年的血的呐喊;四十八年前,我是一个无忧的婴孩,紧偎着你的胸膛;我是一颗无价的明珠,紧握在你的掌上。那无限的温馨慈爱,我不敢怀想!我只记得你频频的唤着:我的乳名——台湾!我的乳名——台湾!谁知道暴风雨忽来海上?恶魔的利爪,硬生生血滴滴地,将我从你的,怀抱中,手掌上,割裂撕开。母亲啊!你总该记得,我哇的一声,那临别的凄惨嘶喊!从那日起,我便没了凭依,失了靠傍,在恶魔的鞭策下呻吟,在恶魔的狞笑中生长……”
这首长诗的末尾,预言了日本帝国主义必将失败,台湾这一海上明珠必将回归母亲身边的光明前景:“母亲啊!你别以为你失去的孩子无望,虽然四十八年了,生命受着摧残;但秉着你伟大的天赋,灵魂依然无恙,没有染上些儿恶魔的腥膻。他白费了四十八年的奴化教养,徒然养痈自患,他强迫我为他着上武装,我的枪口便竖着倒向,准拟着商纣的自焚,便是今日昭和的下场。母亲啊!听我这一声孺慕的呐喊!请你伸开你慈爱的双腕,请你敞开你温暖的胸膛,你的孩子,你的明珠,依然要投入你的怀抱!依然要擎在你的掌上!”
1943年6月17日,新华日报刊登题为《台湾,回到祖国来!》社论。社论标题及文中驳斥外国干涉我国内政的论述,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国外有少数不明历史发展,不顾实际情况,而抱有帝国主义思想的人们,曾经叫嚣一时,要将台湾从中国的母体割裂出来,高谈国际共管的谬误措置,实不值识者一笑。”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的前途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必须加紧团结、起来斗争,“因此我们不必与持谬见者争辩不休,而应该用最大的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结尾,这篇社论大声疾呼:“台湾的同胞们,今天只有加紧团结,与祖国抗战的伟力汇合,积极地参加抗战,并尽一切方法,和在台湾的同胞结合,培养他们成为抗日的力量,起来斗争,才能粉碎一切谬论,重新回到祖国来。别离了祖国将近五十年的台湾,快踏着艰苦斗争的血路回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 热点
- 2022-08-15 17:33:15
- 热点
- 2022-08-15 17:26:53
- 热点
- 2022-08-15 17:26:15
- 热点
- 2022-08-15 17: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