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明之美看东方】江苏扬州:看,珍贵史料中的运河卷

扬州,世界运河之都。今天,我们换一种“打开”方式,从一批珍贵的运河史料中,一览运河,见证它亘古的历程与魅力。



风光

铭记久远“打卡”

瘦西湖,大运河沿线园林景观的杰出代表作。《清代瘦西湖名胜图》《瘦西湖名胜图志》中收录有长堤春柳、篠园花瑞、春流画舫、春台祝寿、平流涌瀑、四桥烟雨、卷石洞天、香海慈云、西园曲水等,图文并茂。

民国时期中英日三文对照的《扬州河边》更是少见,此明信片以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吹台(又名“钓鱼台”)为背景,主体图片有新旧着装的游客与撑着竹篙的船娘,风光旖旎的瘦西湖跃然纸上。此外,民国时期拍摄的、目前面世尺寸最大的瘦西湖全景照片及游览瘦西湖五亭桥与小金山千佛洞照片亦很珍贵。

由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存的《扬州市重点文物图、照片》首页就是莲花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中国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此册还收录有白塔、大明寺、何园、个园、唐城遗址、小盘谷、文游台等。

因为五亭桥的秀美,从清末就已成为摄影者的“打卡点”。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单位、机构组织会议或游览活动均在此留下珍贵的瞬间。

1988年,瘦西湖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稳步发展中,瘦西湖不断创新,炎炎夏日,拓展了“二分明月忆扬州”夜游活动,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选择。



风雨

见证治水艰辛

明清时期在“治河”等方面,对扬州产生深远影响。民国时期“督办运河工程局”及后来的“苏北运河工程局”以扬州为中心开展工作。新时期,精心保护、更新,而今,明清古城成为古今辉映的一大样本。

《河防一览》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所撰,《治河方略》是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所撰,《扬州水道记》是清代训诂学家刘文淇所撰。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在“两河经略疏”章节中,记述有“万历初,河决高家堰。淮、扬、高、宝皆为巨浸。”在“计开”中,议塞决以挽正河之水、议筑堤防以杜溃决之虞、议复闸坝以防外河之冲等策略。

在《河防一览》(卷一)的明代运河入江水道图中,清晰地标注有湾头镇,扬州府通判厅,邵伯驿,三汊河,陈公塘,句城塘等。高旻寺即雄踞于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如今,“三塔映三湾”成为文化坐标。

据记载,靳辅于康熙十六年(1677)调任河道总督,次年为筑江都漕堤,塞清水潭决口,他亲自现场观察,“距高邮湖筑偃月形堤”等系列工程,开挖中运河,把黄河和运河分流,减轻高邮湖的水势压力。他重行漕,亦重治河。

清代后期著名的治水工程“归江十坝”也促成了如今的“七河八岛”的生态湿地景观。

此外,《运工专刊》《督办运河工程局年刊》等,无不述说着当年的艰辛与不易。



风雅

讲述胜景盛事

平山堂,扬州文化高地之一。

《平山堂图志》是一部关于扬州平山堂及其周边园林胜景的志书,时任两淮盐运使赵之璧编纂。全书共分十卷,“以山水为经,各园林名胜为纬”,记录蜀冈保障河一带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文、景观地貌等。他博搜群籍,网罗旧闻,分为宸翰、名胜、艺文、杂识四部分。用纸考究,刻工精良。在卷一“名胜上”首条,即诠释“蜀冈”,“在府城西北四里,西接仪征六合县界,东北抵茱萸湾。隔江与金陵相对。扬州山以蜀冈为首,蜀冈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征。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迤逦正东北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其脉,复过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旧传地脉通蜀,故曰蜀冈……”当年大致轮廓跃然纸上。

在“艺文”中,收录有历史上众多名家的诗作及散文,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王士禄、朱彝尊、陈维崧、汪琬、陈廷敬、汪士鋐、吴绮、金镇、吴嘉纪、汪楫、宗观、汪懋麟、毛奇龄、孔尚任、曹寅、查慎行、程梦星、厉鹗、陈撰、汪玉枢、马曰琯等。从宋到清,或官员,或文豪,或盐商等。可于其中探佚出平山堂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

海昌蒋光煦的“别下斋校本”之《琼花集》(明代曹璿著),不仅是有关扬州市花之一琼花的珍贵古籍,同时也记述了欧阳修、韩琦、刘敞等名家对琼花之喜爱。他们脍炙人口的诗句,让琼花声名远扬。

在《琼花集》之“遗事”中,记述了欧阳修在《寄韩魏公书》中所言,“平山堂大明井琼花亭三者,拾公之遗以维盛美”,文章太守对琼花之爱溢于字里行间。



风韵

彰显古韵神髓

若把“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比作一幅画卷,天宁寺、重宁寺、486非遗集聚区、史公祠、红园、冶春茶社等,一一展现,美不胜收。

据史料记载,康熙晚期的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曾在天宁寺奉旨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故而,在古籍集藏领域,“扬州诗局本”“扬州书局本”等成为有识之士的青睐门类。石涛、郑板桥、金农等曾寓居寺内。笔者翻阅所藏仿殿本影印之《佩文韵府》,该书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140万字。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徐潮、王鸿绪、李振裕、张廷玉、查慎行等70余人奉旨编撰。不愧为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可见当时领衔阵容何其豪华,刊刻队伍何其强大。

“扬州书局本”之《隋书》,在卷三、卷四的“帝纪”专门刊刻“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隋炀帝。

在道光年间刊刻的《续增高邮州志》中,从诸图看,就有“扬河厅署图”“救生局图”“河营守备署图”“城守营署图”等,对“治水”“治安”“救生”等何其重视。再从前文提及的《河防一览》《治河方略》等明清水利史料看,高邮也是重点保护与治理地域,盂城驿能够完好保存下来,与治水之功密不可分。

再如《甘棠小志》中,有专门对“邵伯镇”“北湖”等介绍。“北湖”,文中记述“北湖凡六,邵伯湖、黄子湖、赤岸湖、朱家湖、白茆湖、新城湖也。郡人统谓之北湖”。另冶春后社成员之一、甘泉汤寅臣所撰之《扬州历史易知编》,文中有对运河之源——邗沟的具体描述。《科学画报》(1935年7月1日)封面即是二帧“邵伯闸”史料图片,单张的“湾头镇”地图,扬州工艺美校制作的大型系列雕漆壁画——《今日大运河》全套图片,“河渠”栏收录有“古邗沟”“瓜洲”“茱萸湾”等的清刻本《扬州府志诗赋题解》,冯道立的《淮扬治水论》(道光刊刻本)……

从历史风雨中流淌至今的运河水,正迎着阳光,涌向未来。

陈坚 撰稿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