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银兴(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此为起点开启现代化新征程,需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发展,不但要做大蛋糕,还要做好蛋糕。我国现阶段相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后发展地区,尤其是后发展地区的农民群体。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经济的发展逐渐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越是生产力发达的区域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越小。因此,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不同区域(包括城乡)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要坚持促进效率提高的理念、体制和政策,又要突出共享发展,使低收入群体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这就是效率与共享的包容。
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跨越需要“四化同步”
从共同富裕的要求推进现代化,不能只是关注城市和先发展地区现代化的先行,更要关注农村和后发展地区现代化的跨越,体现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经济现代化涉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对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现实中先发展地区大都是工业化一马当先的同时带动其他“三化”,并且带动了全国的“四化”进程。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其秘诀在于,一方面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推进,并反哺农业,从而没有出现西方国家当年工业化时产生的农业和农村凋敝的现象。中国迅速由农业大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同时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化同信息化融合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紧紧抓住了信息化的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工业现代化同信息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先发展地区成功的“四化同步”发展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到现在的后发展地区。后发展地区走“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最为紧迫的是补“四化同步”的短板。
就工业化来说,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补工业化的课必须是跨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提高现代工业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现代化跨越和共同富裕积累发展能力并且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致富机会。就城镇化来说,后发展地区需要补城镇化的课,在城镇缺乏的地区,有规划地发展新城市和新城镇、培育新的增长极还是需要的。不仅要在当地建设和发展城镇,还要推进城镇城市化,使其具有城市功能,起到集聚发展要素、增强发展能力的作用。就农业化来说,在发展中补农业现代化短板,要改变农业发展范式,由提供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和附加值范式,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以农业自身的附加价值增加务农农民的收入。引入现代发展因素,既要引入科技要素,又要引入农业投资,保障农业投资收益。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既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又吸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就信息化来说,后发展地区要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关键是在信息化上实现跨越,特别是在发展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上实现跨越。可以直接瞄准前沿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发展现代信息和数字产业,并且推进各个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
建立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区域体系
从发展角度推动区域共同富裕关键是把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的优势充分彰显,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联动。这种协调联动的必要性还在于,进入新发展阶段,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都有发展劣势。一方面,先发展地区进一步发展面对的困境。另一方面,后发展地区是现代化的“洼地”。根据其启示,现阶段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协调联动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一体化经济。在产业方面,先发展地区把新项目(主要是制造业项目)落到后发展地区,在其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时,把产业链环节延伸到后发展地区,依托产业链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在创新方面,先发展地区作为科创中心,创新的成果在本地区产业化受空间限制时,可以到后发展地区实现产业化,这就形成了从科创到产业化的创新一体化。建设双向的“飞地经济”,在发展要素上各取所需。先发展地区到后发展地区建各类产业园区,获取发展的新空间。后发展地区到先发展地区建研发机构,利用先发展地区的科技力量和人才,研发自身所需要的可以实现产业化的新科技。
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目前后发展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和信息化设施)上被边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发展中心,难以获得中心发展要素的辐射。为此,需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后发展地区的现代交通(高铁、高速)、信息(5G)设施,克服其获取发展要素和信息流动的瓶颈,达到缩短距离、降低运输和信息成本的效果。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差距说到底是城乡的分割,城乡共同富裕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现在推动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民不进城就能享受市民权利,就地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发展要素出城进村。要在乡村所在的城镇进行城市化设施的建设,使乡村振兴有城镇化的依托。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引导商业性投资的进入。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需要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框架内进行。政府作用要适应市场调节的规律,但面对市场作用政府不能无所作为。需要以有效的机制调整利益关系,引导市场调节方向。
在现阶段,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必然导致区域过度竞争。要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打破市场行政分割,削弱先发展地区的回流和虹吸效应。主要包括:
针对要素向后发展地区流动的行政阻力,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后发展地区政府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善用市场思维创新吸引发展要素的政策,着力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使其对发展因素和投资项目的进入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区域发展政策,要从几方面入手:
在后发展地区相对集中的区域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并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的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主要在后发展地区推进,除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外,“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内部分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连接东、中、西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主要地区也集中在后发展地区。对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国家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以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改革发展政策更多向后发展地区倾斜。后发展地区要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必须要有相应政策支持。例如现代化的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的和省级科技创新园也可考虑布局在后发展地区,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增强其获取先发展地区发展要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考虑到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跨越刚刚起步的需求,应该从实际出发,一些限制性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后发展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
促进优质公共服务的城乡、区域配置均等化。目前城乡、区域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准的差距。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财政能力挂钩。缩小和克服这种差距的基本路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当地的GDP和财政收入脱钩,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重视提高后发展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这对后发展地区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尤为重要。
(编辑 余爽)
- 热点
- 2022-08-29 16:58:31
- 热点
- 2022-08-29 16:08:07
- 热点
- 2022-08-29 16:07:33
- 热点
- 2022-08-29 16: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