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湿地,神奇瑰丽,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千里海疆,绵延林海,满眼皆是“生态绿”;点“绿”成金,兴业富民,“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蓬勃兴起……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盐城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突出能级提升、品质提升,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在建设美丽盐城上奋楫争先。
呵护湿地,守护净土
秋意渐起,盐蒿染红,盐城黄海湿地迎来大批南迁鸻鹬类候鸟。滩涂上,一波又一波“鸟浪”蔚为壮观,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盐城生态底色鲜明。
保护湿地,守护净土。2019年成功申遗以来,盐城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
湿地保护更加立体。加强自然遗产生态价值探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探索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全社会营造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远眺水天一色,群鸟翩飞;近览蒲苇摇曳,人水相依。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园、新乐园。
近年来,盐城市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盐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完成。
借力“国际湿地”这块金字招牌,盐城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盐城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升格为国际论坛。今年1月,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如期举办。会上,盐城通过扩大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
生态环境,持续向“绿”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林影婆娑,清风拂面,林深处低5℃的沁凉,让这里成为“避暑天堂”;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内,荡滩绿浪翻滚,湖光天色美不胜收;阜宁金沙湖一碧万顷,系统的修复让曾经的废矿水塘变为碧波浩渺的生态景区……
沿海绿城,生机盎然。近年来,盐城坚定不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这里的清新空气,已是标配。“盐城蓝”品牌被持续擦亮,“盐城好空气”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品牌。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4%,PM_2.5年均浓度27.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全省最优、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二。
——这里的河流湖泊,越发养眼。精心守护每一条河流,绘就岸绿景美新画卷,盐城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51个省考以上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为94.1%,高于省定目标7.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5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
——这里的绿色风光,更加迤逦。目之所及皆翠,行之所至皆景,盐城市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能力。全市今年完成新造林14133亩,森林抚育7.7万亩,新建和更新完善农田林网28.8万亩,启动建设绿美村庄83个。
践行“双碳”目标,做好绿色生态文章,盐城对生态保护的追求永无止境。
以碳中和、碳达峰为引领,盐城将完善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不折不扣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以东部黄海湿地、西部湖荡湿地、中部淮河入海水道为框架,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地绿水清的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农田等“固碳”作用,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
“两山”转化,点“绿”成金
申遗成功后,兴办渔家乐、民宿、旅游度假区等让东台巴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村。2021年,巴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在盐城,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故事,已稀松平常。去条子泥观鸟,“滩”玩,看日出;到黄海森林公园骑行,度假,“森”呼吸;赏鹤舞听鹿鸣、看勺嘴鹬“卖萌”等黄海湿地特色旅游备受游客追捧,成为世遗品牌效应加速转化的生动写照。2021年,全市世遗产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全景世遗”逐步显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还能如何进一步拓宽?
盐城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盐城市将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名片,推动旅游与康养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度假区和康养基地建设,充分彰显盐城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历史人文之美。
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建设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条子泥争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黄海森林公园晋级全省旅游度假区考核前十强。围绕“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推进中部西溪犁木街二期、珠溪古镇续建、大洋湾组团等文化街区,五条岭红色教育基地等26个项目建设。
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丰富产品供给。重点聚焦“景区街区化、街区景区化、场馆情景化”。景区街区化,以21家4A级以上景区为“链主”,进一步完善“吃、购、娱、康养、体育”等要素功能;街区景区化,运营管理好“渎上老西门”、D·A艺术街区等20个文化特色街区,加大无界剧场、1956·星剧场等新潮“游娱”业态植入;场馆情景化,搭建“作者—读者”对话桥梁,常态化推进场馆实践教育课堂服务,让场馆成为孩子们热衷的“第二课堂”。
向海而生,因生态兴。盐城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全省全国贡献更多绿色新动能。
(编辑 吴嫣然)
- 热点
- 2022-08-30 09:25:15
- 热点
- 2022-08-30 09:23:42
- 热点
- 2022-08-30 09:23:00
- 热点
- 2022-08-30 0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