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91%,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11165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光子产业是信息时代的代表性产业之一,8月18日,太湖光子中心在苏州高新区启动建设,目前,苏州高新区已集聚光子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太湖光子中心将聚焦高端激光智能制造、先进光子医疗器械、高性能光传感等重点领域,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在苏州,从企业到产业,从载体到人才,从政府到市场,科技创新热潮始终澎湃,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在“第一动力”引领下,“创新苏州”彰显“硬核”实力:从2012年至2021年,苏州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9.2%提高到6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5%增至3.91%(预计),居全省第一;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864家增加到11165家;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347人增加至2233人。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是前五名中唯一地级市。
从重大载体平台到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级与供给
去年,科技部授予苏州三块含金量很高的牌子,分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一区两中心”是苏州创新矩阵的新利器。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的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正为激光产业链插上腾飞之翼。
“我们的产品性能取得重要突破,就是得益于精准快速测量技术带来的优势,以前测试一个样品要送到国外,通常要30天左右而且费用高达几万元,现在送到苏州就可以实现快速测试,提高了研发进程,节约了成本。”国内一家激光芯片企业负责人说。
在苏州,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大院大所合作、新型研发机构的多层次布局,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面向“国之重器”。
苏州建设有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也落户苏州,我国科学家主导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二期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
优势转化抓“两头”。
一头是大院大所合作,苏州发挥开放创新优势,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达34家。另一头是企业研发,苏州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28家,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4000家,建有率和有效建有率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
政策供给“改机制”。
苏州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至2021年底,7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研发人员近3000人,累计授权专利3294件,其中发明专利962件;孵化企业1278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302家、高新技术企业146家。
一个个载体平台,托举起苏州科技创新的城市能级、集成功能和供给能力。
从中小企业到“独角兽”,全生命周期培育让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一直以来,苏州企业都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苏字号”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崭露头角,比如,苏州信达生物研发上市的抗癌杀手锏——PD-1单抗达伯舒,价格只有同等规格进口药的四成左右。
在苏州的众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助推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目前,苏州拥有有效高企11165家,数量保持全省第一、全国第五。今年上半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2.7%。
高企中涌现了一批支撑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苏州高企队伍中走出了1301家瞪羚企业、444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家A股上市公司、4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和148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00%的瞪羚企业、10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98.4%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5.7%的A股上市企业和68.2%的独角兽培育企业均由高企成长而来。
在苏州,科技企业培育覆盖了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
一个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科技企业梯队已然形成。苏州累计拥有独角兽培育企业217家、瞪羚企业52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46家,居全国第三。
在苏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协同创新、合作攻关的模式也在不断涌现。
方寸大小的芯片板上,密集分布着近50颗高能激光芯片,每一颗的粗细程度堪比头发丝,发出的光亮却能比普通灯泡高出近千倍。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亮度长寿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正加快我国相关领域推进国产替代的进度。
但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赶超,仅仅依靠金字塔尖的龙头企业远远不够。长光华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姑苏实验室、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组成的苏州市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握指成拳,围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及模块来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高水平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一个创新联合体推动一个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目前,苏州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个维度立项建设了海洋信息技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3个创新联合体,并形成了一批创新联合体培育清单。
从顶尖人才团队到青年科技人才,人才集群引领创新集群
7月10日,2022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苏州大学詹启敏院士团队、苏州原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陈子江院士团队、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陶雄强团队等3个顶尖人才团队,以及李贤中团队等8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获颁证书。至此,苏州已累计引进扶持7个顶尖人才团队和36个重大创新团队。
评审不唯“帽子”,而是坚持技术水平和项目的质量要高端,面向前沿科技和技术壁垒。如陶雄强团队,没有院士等身份“加成”,却潜心攻克深海通信、深海感知、深海接驳及系统融合与集成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欧美日在该领域的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苏州科技人才的引育,坚持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年轻化等方向,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321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30万人。
着眼高端引领,以人才高峰引领创新高峰,正向效应凸显。苏州顶尖人才团队和重大创新团队的引进扶持,带动集聚了干勇、周成虎、郝跃、蒋华良、吴一戎等25个院士团队,350名国家特聘专家,推进苏州的创新水平不断攀高。
突出产才融合,以领军集群做强创新集群。苏州选才用才紧紧围绕产业,聚焦四大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需求,以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集聚人才,抢占产业制高点。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就集聚了202位国家级人才、6万多名产业创新人才,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积聚强大动力源。
苏州以国际视野引育外国高端人才,全市持证外国人才10782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4502人,已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苏州还重点聚焦青年人才引育。在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中设立“青年领军人才专项”,突出引进和培养并重,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并行,全面突破资历、来苏时间限制,截至目前已立项支持199名青年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苏州,高层次人才正有力助推高质量创新。
(苏报记者 陆晓华)
- 热点
- 2022-09-05 18:35:28
- 热点
- 2022-09-05 18:32:44
- 热点
- 2022-09-05 18:32:03
- 热点
- 2022-09-05 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