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陈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红海行动》《人世间》《只此青绿》等影视文艺作品力作迭出,“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创意、知识付费、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产品供给和产融聚合壮大升级……这是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这10年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的生动缩影。
近10年来,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意见建议和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推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走向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整体布局更加均衡、服务质量更加优质、供给方式更加智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和正确指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注入磅礴向上的价值力量与精神能量。
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文化形态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资产。只有文化展现出超越物质资本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成就更高的质量效益。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1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化工作者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精心塑造中国理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着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守正创新、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根基巩固加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制度、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阶段,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在前进道路上汇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动能,又要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和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中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还要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深刻表明人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时代特点。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导向,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思想涵养、审美水平等,做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发展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们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丰盈的精神生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开创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鸿篇。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 02版)
- 热点
- 2022-09-07 10:32:30
- 热点
- 2022-09-07 10:32:02
- 热点
- 2022-09-07 10:24:32
- 热点
- 2022-09-07 10: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