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湖南省汝城县乡村振兴局: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这两年,来沙洲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土菜馆生意红火得很,家庭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中午时分,朱小红家的农家乐里吆喝声不断,上菜的服务员忙个不停,后厨一片繁忙景象。“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1968年出生的朱小红正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随着“半条被子”的故事火遍全国,游客也纷至沓来。

  村子有了人气,朱小红盘算着开一家小餐馆,这时候却犯了难。“种了大半辈子田,咋搞得来颠勺。”正巧,当时的汝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在村里开展技能培训,中草药种植、田间管理、电工技能、电商管理等课程一应俱全,朱小红第一时间报名了厨师培训,学得了一手厨艺。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建斌说,“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在一线找问题,解问题。看到村镇旅游业不断发展,我们立马跟进了酒店管理等课程。”

  汝城县乡村振兴局从各机关单位中选拔技术人才120多人,组成技术服务团,连同科技特派员,全部派到农村一线,到田间地头、扶贫车间、村头巷尾,把技术培训、技术服务送到贫困户面前。

  “再也不是‘坨坨’果嘞。”东山村原贫困户朱根文靠种小黄姜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又开始学种水晶梨,但是品相却一直没有提升。村里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给了朱根文“充电”的机会,通过提升种植管理技术,朱家果园的水晶梨从亩产2000斤提高到7000斤,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甜头。

  在延寿瑶族乡桑坪村,63户243名易地搬迁户搬到新居后,汝城县乡村振兴局请来皮具专家和技术能手,到村里专门开展了3期皮具家具加工专题培训班,点对点辅导,手把手教会,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技能是把金钥匙。”郭建斌说,“人人有技能培训”“田间地头做指导”,一项项特色鲜明的专项培训课程在汝城县各村镇展开,提供了多样化的“菜单式”培训和“跟进式”服务,培养了一批“科技达人”,许多人摇身一变成了种养大户、产业工人、农庄老板。

  为了在一线摸实情、谋实策,汝城县乡村振兴局组织调度6000多名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选派319名优秀干部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项目停摆在那里,没法安心。”项目管理股股长谭儒康做完颅内手术不久,为不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恢复期还没结束就返回了岗位。60后女干部曹静波是该局原纪检组长,她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工作队长,与妹妹共同投入扶贫事业,成了村民口中的扶贫“姐妹花”。

  “没有一个干部不学农业技术,没有一块抛荒地,没有一个懒汉。”一位长期到汝城开展联点督导的工作人员有感而发。见面说产业、田间指导产业、到农户家谈产业,汝城县乡村振兴干部通过产业培训扶起了民志,也牵住了民心。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8日 04版)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