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宁铁路在卫星图上是一条“S”型线路。它穿越浙西南与闽东北的山区,连接了浙江衢州和福建宁德,结束了浙、闽两省边界8个县市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了浙西南与闽东北的“山海牵手”。乘坐疾行在衢宁铁路的列车上,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山高谷深、桥隧成群。
作为摄影记者,我从衢宁铁路开通伊始就持续关注。开通两年以来,我多次前往衢宁铁路庆元、龙泉市、遂昌等车站,龙泉溪特大桥、银岭隧道等桥隧采访拍摄。
2020年9月27日,衢宁铁路通车首日,动车组列车通过衢宁铁路龙泉溪特大桥。
2021年1月20日,衢宁铁路巡守工张凯强(左)、钮意强攀登到衢宁铁路银岭隧道山顶观测危石情况。
2021年1月20日,新华社记者江汉在衢宁铁路银岭隧道上方的山顶工作。新华社记者林光耀摄
2022年夏季,我在挖掘铁路防汛工作报道选题时从杭州工务段得知,该段在衢宁铁路上拥有一处一级防洪点位,需要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同时,该防洪点也是长三角地区铁路唯一一处一级防洪点。结合先前对于铁路防洪点的几次报道经验,这一次我决定跟着值守的铁路工人一道乘乡村公交进山,记录下这个工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和通勤方式。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左)与蔡金矿在寝室内准备值守期间的各类生活物资。
每周一是值守工人固定换班的日子。9月18日星期天下午,我乘列车抵达龙泉。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铁路龙泉桥梁车间,开始拍摄两名铁路工人赵伟灯与蔡金矿换班前的准备工作:进山值守一次一周时间,他们需要携带足够多的换洗衣物、食品等。午饭后,我和他们俩一起来到客运站,购买了前往道太乡的乡村公交车票,搭上了进山的中巴车。除了我们三人外,车上其他乘客都是从杭州或丽水采购后满载而归的村民。车厢内堆满了各类包裹,甚至还有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小蚂蚱跳跃到了我的腿上驻足。在山间兜兜转转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在一条溪流边下车,然后要徒步3公里才能抵达位于山上的防洪值守点简易小屋。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左一)与蔡金矿(左二)乘坐乡村公交车前往赤岭隧道。
在群山、溪流和跨越山谷的铁路大桥搭建的背景幕布下,两名铁路工人摇摇晃晃行走在临时搭建的钢索吊桥上——原来的桥在汛期被山洪冲垮了。
多么壮观的景象!我立刻飞起无人机,寻找角度,把这一幕定格下来。接下来,伴着喘息声和相机的快门声,我们一行人走上了盘旋的山路。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右)与蔡金矿行走在通往赤岭隧道防洪值守点的便桥上。
辛勤工作一周的另外两名看守员已经在防洪点简易小屋的门口翘首以盼了。赵伟灯与蔡金矿抵达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他们完成工作的交接,随后戴上安全帽,带上工具包,沿着脚手架搭成的便梯,继续向赤岭隧道山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点位攀登。为了确保能够拍到最理想的画面,我第一个攀上便梯,迅速爬到一处可供停留驻足的平台,连续按下快门。抵达山顶之后,我继续与赵伟灯一起,手脚并用地攀过一处悬崖边的隘道,记录下他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的影像。山顶的地势狭窄却毫无遮拦,脚下就是延绵的山丘和那条贯穿其中的钢铁巨龙,我邀请赵伟灯与蔡金矿在他们工作、坚守、奋斗的山顶合影留念。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右)与蔡金矿在前往赤岭隧道防洪值守点的山路上行走。
9月19日,看守员蔡金矿(右一)与赵伟灯(右二)交接班后攀登上山巡查。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在赤岭隧道山顶巡查山体情况。
星期一,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总会在晨光熹微之时起床,带着双休日之后的神清气爽,迎接“早高峰”和新一周的工作。在浙西南山区的赤岭隧道,星期一却意味着一次舟车劳顿、翻山越岭的旅途,意味着一段远离尘嚣的孤寂生活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山间静寂无声,唯有山风掠过挺拔的松林,沙沙作响。
在松涛声中,铁路工人赵伟灯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检查情况:正常”。
9月19日,看守员赵伟灯(右)与蔡金矿在赤岭隧道山顶合影留念。
监制: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 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江汉
编辑:张善臣 刘金海 王南 蔡湘鑫 卢烨 胡竞文
(编辑 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