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海耶飞的六十六载中国情缘

从中亚到北非,中国同中东各国的情谊顺沿丝绸古道,续写繁荣。十年间,有这样一群中东人,他们或行商踏遍中国、或积极投身于中文教育、或与中国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推出系列报道《我的中国故事》,看中东人讲述他们别样的中国情。


阿卜杜拉·海耶飞在1958年来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前往中国的也门留学生,随后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六十六载的光阴中谱写了无数的中国故事。他是中也两国友谊的见证者,更是两国友谊的谱写者;他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发展的亲历者。

中国人是第一批来也门修路的人。首先从红海到萨那,然后从萨那向北延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当地报道员团队在也门音像档案馆中,找到了一段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语配音节目,这是中国援建者在也门留下的最早的影像资料之一。

1958年中国同也门建交两年后,也门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当时也门政府从全国为数不多的高中里选择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派到中国学习,海耶飞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也门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到中国上大学,让青年海耶飞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阿卜杜拉·海耶飞:我们1958年5月从萨那启程,随后到了中部城市塔伊兹,从那里辗转去了埃及开罗,从开罗我们(先坐船后坐火车)到了莫斯科,从莫斯科又到了中国,整个行程持续了一个多月。

在20世纪50年代,整个也门还没有一条现代化公路,城市间的交通多靠双腿和牲口完成。路途的艰辛和跋涉,更加坚定了海耶飞和同学们的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学到本领,改善也门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抵达中国后,海耶飞和同学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并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路桥工程。

阿卜杜拉·海耶飞:我们当时的学习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课程,(在留学的最后一年)我们被带到各种科研机构和项目上参观学习,有的地方甚至在北京外面,我们对于从现场汲取到的知识甘之如饴,如饥似渴。

海耶飞和同学们在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后于1962年返回也门。这时候,也门的第一条现代化公路,由中国援建地从首都通往红海港口的萨那-荷台达公路已经通车。海耶飞回国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这条公路的维护与善后收尾工作。

阿卜杜拉·海耶飞:萨那荷台达公路的建成,为我们国家带来了光明,中国专家让也门得以融入现代世界的舞台。

之后,海耶飞参与了很多也门重点路桥建设项目,当时也门同中国有关的项目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包括中国援建的萨那荷台达公路、萨那哈杰公路等等。这些也门国内重要战略主干道,一直使用到今天。其中萨那哈杰公路,是一条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公路,由于地质复杂,很多地方无法使用炸药,工程建设者只能用双手来开凿。

阿卜杜拉·海耶飞:你看这里的开凿,在岩壁上凿出路之后,路和山体宛如一体。当时我们仅仅在这里就花了两年的时间。

虚心学习,勤恳工作,中国专家们对于海耶飞这个小徒弟的求教毫无保留。毕业仅十年,海耶飞就成了也门著名的路桥专家,并在1972年被授予了当时代表也门最高荣誉的马里卜奖章,成了历史上该奖章最年轻的获奖者。海耶飞说整个也门现代路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朋友们帮助书写的历史。

阿卜杜拉·海耶飞:中国经验是也门路桥领域的鼻祖,此后我们自己进行路桥项目的时候仍旧在借鉴中国朋友们的经验,直到现在,中国人在也门的业绩也在所有领域被津津乐道。

海耶飞说,他在路桥和建设领域工作了一辈子,也和中国人合作了一辈子,他的中国故事讲也讲不完。中国近十年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叹,他好想再回到中国转一转。最后海耶飞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向他的老朋友们再问一次好。

阿卜杜拉·海耶飞: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原来在中国读书,我想对我在中国原来的老朋友问好,对我们的老师教授问候,向我在中国的朋友们问好。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张雨辰

记者丨张雨辰 米春泽

(编辑 高淼)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