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产车间
殷殷嘱托,饱含关爱和期许。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为我们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29万亿元,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江苏切实担负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重大责任,接续奋斗、砥砺奋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今天的江苏,“经济强”的基础更厚实、实力更彰显,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坚定。
夯实经济“压舱石”,
“看家本领”更高强
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江苏始终以发达的实体经济为全国“添光”: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扎实锤炼实体经济这一“看家本领”,勇做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7%、全球近4%。
夯实实体经济,接续向上突围,江苏肩负使命,倍感荣光。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是徐工集团。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坚守实体经济,成为江苏的坚定选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是江苏的重要根基,向“新”出发,积极转型,制造“大块头”不断“起舞”。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是徐工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最大动力。”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装备工艺工程师陈亮回忆,当时总书记来到车间,察看智能生产线,而他就站在工位介绍智能拧紧系统。几年来,陈亮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团队成功攻克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如今,百余台徐工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走向市场,在风电、石化等领域打破外资品牌主导格局。”
实体经济,不仅具有强大韧性,还有强大的“可塑性”。向“数”而行,江苏不断激活发展的“关键增量”。
多条生产线高速运转,车间显眼处竖立着一块模具制造中心MES看板,可直观地看到订单进度等关键信息……这是江苏新程汽车工业公司发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场景。公司总经理顾炼说,公司坚定走“机器人+智能制造”道路,已完成产值60多亿元。
在江苏仪征数据中心,近30万台服务器高速运转。作为目前腾讯在华东地区最大的自建数据中心,将辐射带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升级。
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目前全国有50家,江苏占9家、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底,江苏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智能车间1979家,“上云”企业近40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1%。
更大力度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今年,江苏要启动实施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工作,1万家企业完成改造任务。
近年来,江苏举全省之力,打造了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江苏占10席。当前,江苏还在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分类建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实体经济“根深叶茂”,少不了持续的政策滋养。今年1月16日,江苏率先出台“42条”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车间工厂,生产线运转不息;港口码头,货船来往繁忙。当下的江苏,“复苏”气息扑面而来。
勾画发展“同心圆”,
协调发展更均衡
长江东流,江苏横跨南北。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今天,南北交往的天然阻隔逐步打通,生产要素跨江流动充满活力。
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正在快马加鞭建设。目前,江苏已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8座、在建9座,“十四五”末将基本实现隔江县市间均有过江通道。
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盐通高铁、连徐高铁……近10年来,一条条高铁相继通车,苏中及苏北地区高速铁路网实现突破。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说,“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赋予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机遇。
打破低梯度地区的“位置锁定”,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重构我省经济地理版图。
入驻企业588家,总投资达663.99亿元。经过多年发展,苏宿工业园区已成为我省南北共建园区的“领头羊”。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一座座跨越行政区域的产业园在苏北大地迅速成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说,截至2021年,我省南北共建园区45家,累计入园企业超1700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带动就业70余万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基本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
从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自苏南向苏北的“四项转移”,到建立苏南与苏北挂钩帮扶的“五方挂钩”机制,到打造提档升级的南北共建园区和“科创飞地”,再到发力“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近年来,苏中苏北积蓄起磅礴的内生动力,完成“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嬗变。
融合城与乡,是江苏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具体实践。
2019年,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以及无锡市宜兴市组成的宁锡常接合片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我省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鱼米之乡”融合的江南实践,一幅城乡交融、美美与共的绚丽画卷徐徐展开。
在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广大村民既住上了美观舒适的好房子,又拥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较好的就业发展空间。在“都市里的村庄”和“有田野的都市”里,处处可见江苏“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202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炉,探索跨区域的资源和空间利用新模式。“万事俱备、东风已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现代化的港口
奏响奋进“新乐章”,
创新驱动更强劲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出殷切期望。
近年来,江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从2019年遴选第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项目开始至今,我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
今年刚开年,紫金山实验室陆续发布“网络空间内生安全试验场NEST2.0”“国内首款内生安全200GDPU芯片”“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网联系统T-BOX”等重大创新成果。
在我省各个创新平台里,各种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纷纷“起飞”。
“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创新资源的主要承载机构,能最大限度地攻关技术、最具效率地扩散创新、最大力度地支撑产业。”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说。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江苏大力推动现代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江苏每年组织实施百余个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攻关项目,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4件,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升空,到“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下海,再到“北斗”“嫦娥”“天问一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江苏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8.8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来自江苏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创新“排头兵”,奋力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之处狠下功夫。
面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江苏创新路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江苏启动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省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19家,居全国第二,其中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8家,居全国第一。
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扩大发展“朋友圈”,
改革开放有活力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是江苏经济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
发展环境好、政务服务优,“不见面审批”已成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几年来,江苏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面向未来,还将进一步把“放管服”改革作为破难题、育先机的关键一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0年来,我省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以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全力稳住、扩大外资基本盘,为外资企业在江苏扎根发展添信心。
新年伊始,外资企业纷纷“加码”江苏。1月12日,博世集团宣布在苏州投资超10亿美元,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当天,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昆山项目签约落户,成为其迄今在我国最大的单笔投资。
“南京是我们全球业务最重要的板块之一。”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执委会委员、首席运营官德克·戈利策说,公司在南京深耕30年,布局了7家独资公司和1家合资公司,今年2月又投资1.5亿美元。
开放是江苏的鲜明标识。2012年至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从34598.2亿元增长到52130.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2022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305亿美元,规模居全国首位。
规模增长的同时,结构更加优化。江苏一般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6.32%上升到2022年的57.4%。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高技术产业吸收外商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13.6%上升到2021年的24.4%。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主阵地。江苏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全省1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90%的1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外资大项目集中在开发区。
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载体的稳步发展。2月,苏州开放创新发展投资情况说明会在新加坡举行,一批合作项目签约。截至2022年,中新两国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摘得“七连冠”。
自贸试验区,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3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完成外贸进出口1.65万亿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7.2亿美元,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先后落地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百余个。
“双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2022年,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比重提高到27.4%。江苏探索出境外园区“重资产投资运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两种模式,已在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有7个国家级和省级境外园区。
开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后,南京海关相关人士表示,2022年,南京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8.75万份,签证出口货值323.96亿元,居全国各海关首位。同期,江苏企业享惠进口RCEP货值135.36亿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不负总书记谆谆嘱托,江苏,这一方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王梦然 沈佳暄 姚振宇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