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光,家国永念。今年清明节之际,在南京生活的王荷波、王崇典、郭纲琳三位英烈的后人,不约而同写下一封跨越时空的“家书”。作为英烈的后代、更是英烈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向先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今天,扬子晚报联合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推出H5交互小程序《一封家书祭英烈》。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小程序,让我们一同向英烈敬献鲜花,聆听英烈后人的深情诵读。
扫描二维码,为英烈送花,听后人深情诵读
【王荷波烈士】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先驱,党的纪律监察工作开创者
王荷波烈士
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杰出先驱,党的纪律监察工作开创者。1916年,王荷波辗转来到南京,考入浦镇机厂(今中车浦镇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南京浦口是津浦铁路的终点,是当时南京工人群众的集中地区之一。1922年,王荷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线上第一名工人党员。同年,他创建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浦口党小组。
1923年6月,王荷波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当选首任主席。在中央工作期间,他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
1927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王荷波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组织,1927年11月11日深夜,他在北京安定门外英勇就义,时年45岁。
后人讲述
郭鹏:“品重柱石”四个字,当如是传承
王荷波烈士曾外孙、南京市交警六大队三级警长 郭鹏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曾外祖父王荷波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里,对他的事迹充满崇敬与向往。”王荷波烈士曾外孙、南京市交警六大队三级警长郭鹏告诉记者。
“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王荷波临难前留下遗言,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郭鹏说,王荷波烈士的最后嘱托,也将忠诚与坚定的血液注入一代代子孙身上,他的理想信念成为后人代代传承的家风。
郭鹏告诉记者,曾有醉酒司机的亲属把2万元现金放在办公桌上,他立即上交组织;有一次遇到偷运油车线索,他熬夜看完半年的监控,终于摸索出活动轨迹并将它安全截获……“作为王荷波的后代,我将时时不忘他传下的忠诚与干净、责任,时刻肩负起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家书节选:
您40岁生日的时候,工友们送您一块写着“品重柱石”的牌匾,您十分珍重,传为家风。今年我也40岁了,工作中我常常自问,如此先辈家风,我当如何传承?
大学毕业后,我主动考入南京交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第一线、最基层拼搏了18年。交警的工作节假日忙碌、雨雪天无休,矛盾大、难点多,不显山露水。但是我觉得,将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中,是和平年代里最幸福的守护。
——王荷波烈士曾外孙、南京市交警六大队三级警长 郭鹏
【王崇典烈士】
面对屠刀,25岁的他说“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
王崇典烈士
王崇典1903年出生在安徽涡阳一个书香世家,芜湖中学毕业后,回乡任教。其间,他积极支援“五四运动”,坚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1926年,王崇典考入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王崇典主动承担思想宣传和发动群众的重要工作。
1928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的他宁死不背叛党组织,写下了《告全体同学书》,希望同学们将革命进行到底。对前来探监的弟弟,王崇典说:“人总是要死的,为了革命成功,死也值得,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 同年9月,王崇典被敌人杀害于雨花台,年仅25岁。王崇典至死不向敌人屈膝,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后人讲述
梁洛嘉:同为东大校友,用实际行动谱写青春之歌
王崇典烈士曾侄孙、东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 梁洛嘉
“正是有着像曾伯公这样的烈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伴随我们不断前行。”王崇典烈士曾侄孙、东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梁洛嘉告诉记者,在英烈家风的感染下,他利用课余时间走遍了南京的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比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等,同时阅读了多本相关书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要了解光辉党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梁洛嘉说。
平日里,梁洛嘉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包括植树造林、支援贫困地区等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未来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把这些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真本领。”
家书节选:
您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您留下的精神财富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像您那样面对着枪林弹雨。但是,您的精神仍然在我们心中闪耀,您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了追随您的脚步,我也考上了东南大学,成为您的校友,就读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为了祖国的信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崇典烈士曾侄孙、东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 梁洛嘉
【郭纲琳烈士】
她在狱中拒签“悔过”书,以死明志永葆对党无限忠诚
郭纲琳烈士
郭纲琳1910年2月出生在句容,1928年考入南京鼓楼“五卅”公学。在南京,郭纲琳三次参加上海学生到南京的请愿示威活动,在斗争中走向成熟。1929年10月,郭纲琳加入了共青团,年底即转为共产党员。
1934年1月,郭纲琳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郭纲琳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精神。她在手绢上绣了一枚五角星,表明对党的无限忠诚;在枕套上绣了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雁,象征她严守党的纪律和与难友们共同奋斗的决心。她还把两枚铜板磨成心形,镌刻上“健美”“永是勇士”的字样,表达自己决不投降、永当无产阶级勇士的坚定意志。郭纲琳在关押期间,郭家一直想方设法营救,但几次都因她拒绝在国民党拟好的悔过书上签字而作罢。郭纲琳给家人回信说:“我不能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1937年7月,郭纲琳被杀害于雨花台,年仅27岁。
后人讲述
郭常根:有责任把英烈光辉故事讲给当代青年
郭纲琳烈士侄子、雨花英烈亲属宣讲团成员 郭常根
谈及自己的姑妈,无限的自豪和深深的敬意在郭常根心里油然而生,“小时候,我只是从书本上看到描写革命烈士的文章,没想到自己的亲姑妈就是一位如此令人钦佩的女烈士。”退休后,郭常根作为首批成员加入“雨花英烈亲属宣讲团”。他走进高校、走上讲堂,把革命烈士的故事讲给许许多多当代青年听。
郭常根告诉记者,自己在他外孙女所在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进行宣讲后,发现孩子对于家族先烈的遗风有了深刻认识。她在日记中写道:“了解了很多前辈往事,为家人前辈牺牲感到惋惜心疼,但为她的舍弃小我、舍弃爱情和家庭小爱而坚守守护国人信仰的大爱,这样的人生选择感到震撼。这些感受有时会在我疲惫和消沉的时候给我力量,想想我的那些疲惫和消沉算不了什么困难。我会好好学习,让自己更加有用些,长大了也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家书节选:
您为了国家民族大业,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在86年前就光荣地献出了一切!这是我们家族中永远的悲痛!也是永远的骄傲!
如今可以欣喜地告慰您:您所期盼的强国富民、中华复兴正在阔步迈进!您和先烈们向往的“鲜花开满大地”的情景已经到来!
——郭纲琳烈士侄子、雨花英烈亲属宣讲团成员 郭常根
策划:李军 陈郁
统筹:张可 徐昇 付逸杰 薛蓓 徐小梦
记者:马祚波 刘丽媛 姜婧仪
制作:陈敏
校对: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