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与时俱进,为媒体融合添加“青春”注脚|荔枝特评

  特约评论员/吕品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4月21日—22日,由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一扇“观察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走向的窗口”,于古城金陵开启。在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10亿、互联网技术在群众生活中的渗透日益深入、数字技术成为媒体创新重要引擎的当下,这场论坛对于兼顾“守正”与“创新”、以“融合”为杠杆撬动舆论工作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媒体深度融合”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到“全媒体传播格局”“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如今,互联网进一步改写了媒体的工作版图,如何打破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壁垒?如何以媒体的“深融”带来人心的“交融”?如何以核心“定量”制衡纷繁“变量”?成为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考卷。

  在这张考卷中,青年工作是一道关键题。为媒体融合添加“青春”注脚,是一场双向奔赴、彼此赋能。在全媒体内容中注入青春面貌、青年讯息,有利于更新媒体话语体系,让主力军也能踩出“轻骑兵”的步点,以青春赋能媒体;Z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体系,唯有主动拥抱年轻一代,才能引发正能量的互动与共鸣,让媒体赋能青春。

  本次论坛也高度重视青年工作,设置了青春律动·Z世代网络空间新表达平行论坛。该论坛关注青年,关注“Z世代”,聚焦青年成长与青年发展,探寻主旋律内容的青年化表达与创新,汇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青春力量;将发布《中国大学生网络空间新表达》调研报告,为凝聚青年力量,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让青春的浪花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跃动,还需要在多个方面持续用力。

  融合青春之力。青年是时代中敏感的瞭望者,也是最赶潮流、有创意的群体,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唯有让年轻人多唱主角,才能让全媒体建设擦出青春火花。我们看到新华社记者张扬靠两会Vlog“出圈”,“侠客岛”微信公众号的初创团队不到30岁,都为年轻人在融媒时代的出新出彩写下例证。此外,后浪奔涌的过程也是年轻人自我的成长,比如淮安区融媒体中心开展的“恩来星”小记者活动,既成为了媒体的重要品牌栏目,也让近千名小记者在对话、游览、游学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历。

  点亮青春之光。青春的气质代表着时代的气质,青春的风貌塑造着未来的风貌。当前,中国青年正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实现自身价值,全媒体建设也应该培养自己的“青春敏感”,讲述中国的青年故事,传递中国的青年力量。比如江苏广电的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讲述投身非遗传承的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初心与匠心。新华社推出“新青年”栏目,每期聚焦一位青年,弘扬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青年人身上的正能量。以青春之媒体,传递青春之力量,是融媒时代的重要使命。

  诉说青春之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也同样有着一代人的迷茫、困惑、思考。互联网时代,受众心态也在发生转变,媒体融合中应避免“传者中心主义”,以真心实意贴近年轻人的真情实感,增强与青年人的共情。比如荔枝新闻推出的“10位90后的十年”特别策划,从2014年开始,与10位90后定下十年之约,通过每年的随访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中,有人为生活奔波,有人为家庭忙碌,有人经历了生病与康复,但都在不负当下,认真生活。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无数年轻人的“代言人”。接地气、贴人心,多一些设身处地,才能让媒体融合真正成为媒体与青年人的融合。

  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5G技术为全媒体建设创造了潜能与机遇,也带来了考验与挑战。全媒体建设既应插上青春的翅膀,也应该瞄准青春的方向;既要擦亮青春的底色,也要肩负青春的使命,让媒体融合的成果更好地赋能广大青年。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技术、创意、内容三位一体,强化受众意识、用户意识,兼顾大情怀与小心思,让广大青年在全媒体的数字森林中找到精神的栖居。(吕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