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冰
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本质上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最终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毛泽东同志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改进调查研究作为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翻开《之江新语》,打头第一篇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其中的“效”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努力做到出实招、见实效,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调查研究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如果光调查不研究,光研究不解决,调查研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然而,在一些地方调查研究却“走了样”“变了味”: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示范点络绎不绝,落后地门庭冷落,运动式、走过场式调研华而不实;有的回避问题、绕开困难,选择调研课题时挑肥拣瘦,对成熟的、完善的课题重复调研,而对全新的、有挑战性的课题则少有问津;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有过程、无结果,“断头式”调研不断,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这些调查研究往往是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基层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反而为了“迎调”加重了负担,让基层群众“有苦难言”。说到底,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群众最关注的还是“办了什么实事”“解决了什么困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局面、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着力搬掉调查研究“求实”过程中遇到的“绊脚石”,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党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历久弥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当下,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把解决问题作为检验调查研究实效的“试金石”,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行,切实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实绩的“成效清单”,以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事业的发展指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