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说文解词|从“天下为公”里看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走进《中国智慧中国行》,循着古语的一笔一画,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途。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先贤构建的美好社会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使用这一典故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篇》,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有的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够贡献才力,而年幼者能够受到良好教育,鳏寡孤独者能够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职分,女子各有归宿。

  “天下为公”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下为公众所共有”,二是“以公心治理天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实现的最高政治目的,这一思想流传后世,为众多的思想家所阐释发扬。

  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在思考怎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性尤其是内在的关联。他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其实非常契合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天下为公”。



  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大党大国的国际责任融合在一起,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使“天下为公”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之上,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他们面对艰苦的环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他们的血肉之躯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与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赋予“天下为公”这一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崭新内涵,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