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有形生态产品,也包含培育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无形生态产品。人们常说,“一方水土生一方物产”。诸如安吉白茶、西湖龙井之类的有形生态产品有口皆碑,大家在心照不宣间完成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购茶人以支付货币价值这一合理回报促成茶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收获满满的茶农“更上一层楼”,在茶园开设自然课堂、辟建生态民宿、延伸茶产品深加工,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循环增值。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相较可以进入市场交换的农林牧副渔等有形生态产品,“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无形生态产品定价向来见仁见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无形生态产品价值难以衡量,人们在享用过程中又具有非排他性、非垄断性,实现价值难度较大,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协调四方,确保自然提供恒久的生态惠益。

  生态建设从来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久久为功。当前,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治理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时间跨度往往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受益方对生物多样性提升、气候改善等无形生态产品的感知较弱,在日用而不觉中没有付出相应使用成本。长远来看,这种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生态保护方式不可持续,也窄化了生态建设投入资金的闸门。

  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不会一蹴而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转化需要资本、劳动、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坚实支撑,关键要有因地制宜的产业导入和升级,从而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活生态治理的源头活水。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必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以一个个量体裁衣的项目为抓手,解决好项目资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和建设者积极性的问题,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辟新空间。

  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做大金山银山。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契合当地资源环境禀赋的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推动社会公益性强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经济效益好的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一体推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去、我来你去”的共生关系。好山好水为关联产业项目铸就“金饭碗”,赋予更多绿色生态产品辨识度、美誉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项目收益持续反哺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支出,拓宽生态环境投融资渠道,破解生态环境治理与资金投入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形成社会资本前赴后继跃升为生态治理项目主体,齐心协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中国疆域广袤,地理环境丰富多彩,荟萃世界上弥足珍贵的生态资产。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奏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交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水青山的环境承载力、品牌影响力、资源贡献率拔节生长,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统一。从“彼此契合”到“相互成就”,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益生态产品价值收益水涨船高,是借助经济手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

  (作者樊良树 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