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传统文明世界观方法论的创新性赓续,对西方现代文明世界观方法论的批判性涵摄。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创性贡献,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六个必须坚持”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原创性贡献,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明世界观方法论的创新性赓续,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文明世界观方法论的批判性涵摄。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民本”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人民性立场集中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依然遵循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的政治逻辑。人民至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的根本体现,与现代西方文明的极端个人主义是迥然不同的。这一立场不是将个人偶然的、意见性的倾向发挥到极致,而是对人民最根本利益、最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旨趣的坚守。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延续。
在这里,自信自立的内涵已经极大扩展。尤其是经历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重大挫折,又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今天的自信自立,已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的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对应的是现代西方文明世界观方法论上的霸权主义。部分西方国家长期奉行“国强必霸”的逻辑,容不得他人自信自立,甚至炮制、宣扬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与之相反,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自己坚持自信自立,还坚持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精神风骨的当代赓续。
所“守”之“正”和所“创”之“新”,在具体内涵上已经和中国古代根本不同。我们今天必须坚持的守正创新,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根本性前提,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质性内容的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对应的是现代西方文明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片面求新。新时代的中国虽然也以创新为新发展理念之首,但我们所说的创新是以守正为前提的创新,是秉持自身的价值旨归和文明内核的创新,而不是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为最终归宿的为创新而创新。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深沉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古圣先贤对人生实况的体认,也是对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内在道理的揭示。当然,我们今天必须坚持的问题导向,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反观现代西方文明,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所极力推崇的是片面理智的、抽象物质的或者说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驱动世界的方式上所极力推崇的是金钱至上。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秉持的整体性思维传统的当代继承。
坚持系统观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文明整体性思维传统的当代扩容,既在内在精神上传承了历史,又在时代内涵上革新了文化。坚持系统观念,对应的是现代西方文明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碎片化和均质化。现代西方文明现实取向上的个人主义、片面求新,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坚持和具体践行系统观念,反而容易跌入片面寻求最小确定性的碎片化倾向。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怀抱的“天下”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怀柔远人,以德“王”天下,而非以力“霸”天下,这是中华文明自古所尊崇的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内在继承了这一和平主义精神传统,而且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经验,极大扩展了“天下”观念的空间边界和文明内涵。反观现代西方文明,由于其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片面求新、碎片化等问题,在新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人类发展进步新潮流和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前,逐渐显露出抱残守缺的保守特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