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条街一眼千年。
一片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城市的缩影。
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
目前,江苏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5个,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56个,各有特点,活色生香。
现代快报派出多路记者探访,推出走读文脉·江苏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第三期,文脉君将带您分别走进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都因水而生、因渡而兴。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感受千年古渡的繁华与诗意。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街区因渡而生,城市因渡而发展。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又是镇江的“历史文化博览区”。
江南古韵,津渡繁华
长江曾在这里奔流而过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邻长江,形成于三国时期,至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
古人从长江南岸的镇江,在这里乘船渡江北上,或是从江北过来,在这里下船。
京杭大运河与滚滚长江在西津渡不远处交汇,造就了人流物流集散港口的功能。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宗教、文化、民俗风情都是因渡而生,记录了镇江城市靠江而兴的历史文脉。
走在西津渡的小码头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辙痕的石板,身旁是古色古香的老宅民居。
历史的木门被“吱呀”一声推开,承载着江南古韵和津渡繁华的岁月记忆,好似被时光流水里一句响亮的“上船喽”陡然唤醒。
“这里就相当于候船室。”在待渡亭前,原西津渡文化发展公司文史办主任张峥嵘介绍,“曾几何时,江水就从下面流过。清代以后,因淤泥上涨,河岸逐渐北移。如今,这里距离长江300多米。”
耳畔是随江风而来的唐宋诗词,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最著名的莫过于张祜的那首“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平安和谐,济渡慈航
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救生组织
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还有一所救生会旧址。
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古代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张峥嵘介绍,西津渡的救生会比世界创设最早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救生组织提前了84年,较英国皇家救生会要早出188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
走进救生会旧址,庭院中放置着一艘救生船,通体都被涂成醒目的鲜红色。船头上金锣高悬旗帜飞扬,还悬挂着一面造型独特的虎头牌。这是参照原貌缩小比例仿制的,依稀可见当年的威武壮观。
直到民国时期,大型汽轮取代传统木船以后,救生会才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
时光荏苒,江水远去,如今的西津渡口,已不见当年人来货往红船如梭的景象。但以济渡救生为内核的慈善文化,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传奇邂逅,古街生辉
留住城市繁华下的旧时光
一声清脆的哨声,在古街上回响,引得来往游客纷纷驻足。
西津渡小码头街112号,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泥叫叫传承点。
馆内陈设各种造型的“泥叫叫”,褐色为底,局部缀以鲜亮的红、绿、蓝、黄等颜色,造型不拘一格,能吹出多种哨音。
太平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周宝康正在给手头的泥叫叫上色。从2017年开始,他的工作室搬来了西津渡。
周宝康表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土生土长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渐渐被人们遗忘,制作的手工艺如今也濒临失传。到了西津渡街区后,来来往往很多游客,让这一手艺被更多人了解。
“很多人是从网上看到,专门来打卡。”周宝康说。
太平泥叫叫、古琴、镇江香醋……如今的西津渡古街正重现当年门庭若市的景象。
西津渡文旅公司副总经理仲纯介绍,目前街区已进驻11项非遗,包括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太平泥叫叫、孙氏太极拳、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片仔癀博物馆等,将1800米游线完整连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路线。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20多年来,不仅是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故,更重要的是,西津渡已成为千千万万游人观光赏景、休闲憩息的胜地。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西津渡横渡茫茫长江,就来到了扬州的瓜洲古渡。沿着古运河一路向北,直抵扬州明清古城的东大门——东关古渡。从这里登岸,穿过东关城门,便踏入了繁华千年的东关街。
运河上的千年渡口,扬州古城的“CBD”
这里曾是扬州古城的“CBD”。走在东关街上,亭榭绰约,商家鳞起,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一千多米的东关街,铺陈出扬州数千年的富庶与繁华。
旧时,古运河是古城扬州的一条黄金水道,它承启南北经济,转换四方客货。古运河临城两岸渡口、码头、货站、库房、商行、店铺、货行、作坊等等依河而建。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两岸往来全都依靠渡船或用木船拼搭的浮桥通行。据八旬老人程裕祥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古运河扬州市区段,从东北向西南分布于城区的渡口多达10余处,而东关古渡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渡口之一。
在运河东岸耸立着西圈门,拱门上嵌有“古扬子江第二港”横条石碑一块。沿石阶下坡便是东关古渡,过河随石阶而上可直达东关城门口。这里是扬州东乡以及里下河一带通往扬州城里的主要通道。
因盐而生,商贾云集
东关街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老街,是唐罗城4条东西向主街道唯一的留存,宋代以后一直是扬州城的东西向主干道。
据扬州知名文史学者、地名专家黄继林介绍,东关街的路面原来以长石板铺就,东段总是湿漉漉的,好像永远没有干的时候,有人说,这条街上吃足了盐,这条街的湿漉漉倒也确实与盐有关。
扬州是一座因盐而繁盛的城市,东关街因盐得名、因盐而盛,堪称扬州城的缩影。至元十四年(1277)在扬州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盐商在扬州领取盐引,到盐场提盐后再经扬州稽核通放。并在东关街东端设盐务稽核关卡,人们称为东关,“东关街”也因此得名。
由于盐业的发达,不少盐商便在既近盐运使司、又近查盐关卡的东关街,购旧宅、置新地、造园亭、建家院,东关街也就成了盐商集居住的街道。
直到今天,东关街依然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区共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其中个园、汪氏小苑、逸圃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扬州盐商遗存。
码头的繁忙、舟楫的便利和盐业的发达,让东关街成为商业汇聚之地,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千米长的街道上店铺竟有近百家之多。
直到现在,东关街上依旧保存有大麒麟阁茶食店、四美酱园的酱菜、谢馥春等百年老字号,其中四美酱园和谢馥春在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科举教育中心,十里长街市井连
除了是商贸中心,东关街还是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旧称小玲珑山馆,是当时扬州诗文之会最兴盛的场所之一。主人马氏兄弟是精于版本目录学的藏书家。
乾隆三十七年,为编纂《四库全书》,进呈珍本、秘本共776种,为全国私人进书之首。他们结交文人学士,结社吟诗,全祖望、杭世骏、厉鹗、郑燮、汪士慎、金农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这样的东关街,成为扬州科举教育的中心和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一点也不奇怪,著名的安定书院、梅花书院和广陵书院都曾在东关街。
如今的东关街共有商铺240余户,经营面积达5万平方米。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游客在欣赏古城风貌的同时,更体现着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
目前,东关街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高达1000多万人次。黄继林说:“河、城、街相辅相成,让东关街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空间,显现了千年运河城市的独特风韵。”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裴诗语 顾潇 曹德伟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顾潇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津渡文旅、广陵区融媒体中心、广陵区东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