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条街一眼千年。
一片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城市的缩影。
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
目前,江苏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5个,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56个,各有特点,活色生香。
现代快报派出多路记者探访,推出走读文脉·江苏历史文化街区系列。
第六期,文脉君将带您分别走进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江苏“运河百景”之一的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
百年颐和,万国风华,在颐和路追着光影踏过每一个街角;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化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在户部山寻访深宅大院里的秘密。
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迥异,但都充满历史底蕴。让我们一起探寻城市万象,解读建筑之美。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是包裹生命的容器。
步入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置身一座神奇的建筑博物馆。飞檐翘角的中国传统民族形式,清水砖墙的美式新花园样式,拱门券廊的地中海造型,窗户阔大的北欧传统风格,孟莎式屋顶的浪漫法国风……恍然间有种穿越的感觉。
这里是建筑学家的天堂,也是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喜欢的城市文化地标。
“洋楼百幢”,始建于1920年代的大型住宅区
颐和路,是东起江苏路西至西康路、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长约700米的街巷。
颐和路街区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包括颐和路、西康路、宁夏路、赤壁路、珞珈路、琅琊路等大大小小的街巷在内。
街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因为所在的区域地势起伏,颇有风景,所以规划时多条道路选择以各地风景名胜命名,例如颐和路、珞珈路、普陀路、莫干路、天竺路、灵隐路、牯岭路、琅琊路、赤壁路等。路名意境清雅幽静,高度匹配街区内的整体环境。
这一片以公馆为主的住宅区,在抗战开始之前就已经成型。根据当时人的描写,有“洋楼百幢,无复昔日荒烟蔓林景象矣”,住宅区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种着诸如月月红、玫瑰、冬青一类的绿植。
公馆区建成后,居民大多是军政要员以及社会名流。他们有的通过购买土地取得建房资格,有的从别人手中直接购买建好的房屋,有的以租赁的方式居住在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驻华公使馆的办公场所,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颐和路公馆区。以法国大使馆为例,在1946年至1949年间,曾先后将高云岭56-1号、高楼门56号、金银街17号(原金银街10号)、宁夏路6号等处作为办公和职员居住场所。再如澳大利亚大使馆,曾租赁颐和路32号(原颐和路26号)使用。
万国风华,在这里遇见世界各地的建筑
根据2012年编制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现在的街区保护范围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分为13个片区,占地约35公顷,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现有285处院落,其中264处有民国风貌,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的各类建筑有225处,是南京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花园洋房住宅区和国外使节公使馆区。
现存资料显示,有250多位知名人士曾生活居住于此,还有近30处大使馆、公使馆旧址。
颐和路6号(原颐和路4号),陈布雷公馆;颐和路8号,阎锡山公馆;颐和路18号,邹鲁公馆;颐和路34号,顾祝同公馆;颐和路38号,汪精卫公馆……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名副其实。
随着时代的变化,街区的居民一直在变化。
例如灵隐路5号,主人在上世纪中期赴上海定居,房屋则被出售给了当时的华东水利学院。
天竺路21号,曾经是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的旧居。胡小石先生居住南京期间,先后落脚于梧桐巷、将军巷、成贤街、天目路等居所,后来在陈毅元帅等领导的关怀下,迁至天竺路,直至病逝。
如今,这里是公共建筑与民居相伴的城市客厅。往来行人,可以站在某户人家的门口遐想历史,也可以走进隔壁的餐厅小酌两杯,或者就什么也不想,任由双脚自由漫步,从一条巷子到另外一条巷子,领略风情各异的世界建筑风华。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
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
大宅林立,沿山而居……作为江苏“运河百景”之一的户部山,不仅是立于徐州中轴线的一方文化高地,更是一处建筑大观。
漫步在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百余间明清古民居,仿佛让人穿越至400多年前,感受徐州城最为辉煌灿烂的过往。
参差错落,重现古城明清数百年建筑风貌
在徐州有句民谣相传甚久: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
户部山,最初只是徐州南郊的一座小荒丘,因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时,在此笼山络谷,以观将士戏马,遂谓之戏马台;复因明天启四年大水,户部分司迁署于其上,又称之为户部山。
在户部山上兴建土木工程并非易事,地基难做,建设成本高,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因此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现在的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徐州市中心区域,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是老徐州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古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崔焘翰林府、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和号称徐州第一楼的李家大楼等保存较为完整。
商贾名流的作坊店铺、深宅大院都安置在此。大宅林立、沿山而居,这是户部山古民居的奇特格局。
百余间明清古民居,参差错落、重重叠叠。作为南北交汇处,这里汇聚了南来北往的商人,所以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化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房屋高大宽敞、雕梁画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的建筑工艺,即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又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历经百年风雨摧残,遗存犹在,这里藏着徐州城最为辉煌灿烂的过往。
活化利用,古院落拥抱新国潮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要数崔焘故居。
崔焘翰林府位于户部山西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扩建于道光年间,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房屋150间,分为上下两院,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其中“鸳鸯楼”建在落差较大的位置,其设计是户部山古民居的一大创举。
“鸳鸯楼”楼分为两层,上下叠压,利用其侧立面山坡的落差建成了这座朝向相背的二层楼房。楼内没有楼梯,楼房前后各开门,分别通往一高一低南北两座院落,反映了匠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创新。
如今,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也在积极探索文旅商融合新路径,发挥崔家大院古建筑群的优势,在功名楼、墨缘阁等建筑空间,以“活的历史”“文脉传承”等主题,引进历史、艺术、民俗、非遗等相关的文旅项目和临时展览;举办系列学术研讨、公益讲座及游客参与项目。
崔家大院以及魏家园等部分空间活化利用,引入沉浸式茶馆、翰林书苑、汉服体验、脱口秀、古风剧本杀等新兴业态,增加文创体验、活动体验以及夜游体验,形成独具特色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空间,使古宅深院焕发历史文化的精神面貌和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
历史风云的雄浑壮阔,人流涌动的烟火繁华,在这里融为一体。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张晓培 马壮壮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部分图片由云龙区委宣传部提供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郑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