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年有为|航天人梁常春:十年磨“剑” 擎“臂”太空

(点击观看视频)


航天工程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对于宇宙的向往和浪漫的探索精神。“嫦娥奔月”的神话和“手可摘星辰”的诗词,代表着古人渴望探索浩瀚宇宙的浪漫想象。

  如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把探月变成现实,还将月壤带回地球。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机械臂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梁常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与航天结缘,对梁常春来说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硕士毕业前,梁常春和同学参加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宣讲会,自此被点燃了航天梦。

  “航天工作的特点就是探索,每一次新的任务都是为了达到新的目标。”梁常春说。

  而实现新目标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未知与挑战并存。在嫦娥五号研制过程中,面对未知的月面采样环境,为了确保机械臂能够挖到月壤,梁常春的团队模拟了各种可能的月面环境,试验了数百次,所有能想到的故障都做出预案,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作为青年航天人,梁常春展现出敢于“归零”的勇气,“归零”不是重蹈覆辙,是带着经验重新出发。

  “空间机械臂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个全新的领域。怎样体现我们国家的后发优势,以及机械臂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过程中的独特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梁常春和同事们不畏惧“从零开始”的经验空白,在摸索中稳步向前。

  梁常春告诉记者,为了让机械臂发挥最大效能,覆盖更多的空间站作业位置,他们在空间站表面布设了多处通用机电接口“脚印”,机械臂只要借助于这个“脚印”实现空间站表面的爬行,就可以覆盖全部作业点范围。这样,机械臂所消耗的资源以及尺寸代价就减小很多。因此,爬行功能就是中国机械臂的“中国特色”。两根臂杆展开后在舱表爬行时,机械臂仿佛一个巨大的圆规在空间站表面辗转腾挪。

  看着机械臂成功地演绎在轨爬行和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全过程,他仿佛感觉自己的手臂延伸向了太空,托举着航天梦。

  “航天人做的都是前人没做过的事儿。还有嫦娥七号、小天体、火星取样等一系列的国家重大工程难题等待着大家去攻克。”梁常春说,对宇宙来说,人太渺小了。但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集中起来,就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有幸成为大群体中的一个,感到很满足”。

【调研手记】

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开启新的征程。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是新时代航天青年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上天揽月”到“手摘星辰”,在追逐航天梦的过程中,梁常春不断升级创新机械臂控制系统,一轮轮迭代优化,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因为对科技报国的笃信,他不畏“从零开始”,只争朝夕奋勇攻关,利用后发优势研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臂。

  如今,他还在深空后续探测、小天体采样、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中继续践行航天精神,为建设航天强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梁常春也是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的缩影,他们展现着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航天梦,中国梦,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中国青年向着梦想不断远航。对中国航天人来说,空间站只是飞向更深更远宇宙的一个必经坐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这也将激励着星空下的人们追梦不止、奋斗不息。

  总监制:金锐

  监制:王海 付豪杰

  策划:武祉漠 杨月 牟昊琨

  编导:高木 孙建凯 王增强 牟昊琨

  出镜:赵熳(实习) 

  记者:牟昊琨 赵熳(实习) 韩文艺(实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剪辑:王增强

  设计:韩文艺(实习)

  《青年有为》系列微视频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