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盐城:盛世文景生生不息,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

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近日,“江苏省情影像志·乡土江苏”第一季发布了盐城市古老盐镇富安镇沧桑巨变与文脉传承的纪录片《富安,从盐业重镇到“中国茧都”》,盐风海韵再度刷屏出圈。而这,只是盐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纵观源远流长的盐城文脉,既有气象万千的恢弘长卷,亦有镶嵌于日常生活中的精美短章,在岁月流转的波纹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悠悠文脉 弦歌不辍

炎炎夏日,碧水萦绕先锋岛。位于先锋岛的市博物馆游人如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此打开时光的册页,感知厚重的盐城历史。



“妈妈,这是一幅画吗?”市民宋女士9岁的女儿指着一件泥质浅灰陶圆唇小口壶藏品发问。宋女士凑前一看,只见壶腹上分布着弧形、曲线画纹,很像一幅画。就在宋女士斟酌时,盐城市博物馆一名讲解员主动上前讲解:“这就是一幅画,画面是海中日出图。”宋女士进一步获悉,这件文物出土于阜宁县施庄东园村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盐城文化传承有着突出的连续性,在岁月的长河中从未断过流。”盐城地方文化研究学者茆贵鸣说,盐城境内的“一河、二堤、三相、四溪”文化,是颇为值得研究的文化传承具象点。

“一河”即串场河,盐城人的母亲河。盐城师范学院教授邵春驹认为,古时盐城盐灶林立、河汊密布。北宋年间,范仲淹在盐城修筑捍海大堤时,沿海堤新开河道,并将原有沿堤河流“串珠成链”,勾连成贯通南北的串场河。清凌凌的串场河、白晶晶的大盐山,构成独具特色的壮观文景。“黄海的波澜壮阔与串场河的碧波涟漪,是海盐文化兼具大气包容与小桥流水气质的精神基座。”邵春驹说。

“二堤”即范公堤、宋公堤。亭湖区作协主席朱义刚认为,“这两道大堤,可谓盐城文脉中的动脉和静脉。”仅范公堤修筑后,历代吟诵范公堤的诗文就有百余篇,“范堤烟雨”一时成为贯穿千古的文化盛景。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在滨海境内修筑的宋公堤,则是盐城“基因红”中最具活力的DNA之一。宋公堤畔,盐阜大众报旧址陈列馆面朝大海、听潮观澜,一张张报纸、一件件实物,诉说着难以忘却的红色往事……

将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在西溪任盐官的心路历程,提炼为北宋“三相”文化,充分体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性。从吕夷简的“异香浓艳厌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生思想,汇聚着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认知,并且传递着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意志、力量与激情。



晚风习习,华灯初上。袅袅的人间烟火弥漫于珠溪古镇的悠悠街巷,让这千年古镇更显安宁、祥和。宛如长龙的范公堤上,从南至北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古老盐镇,以西溪、丁溪、竹溪(今大丰区草堰镇)、珠溪为代表的盐镇如四颗明珠,在历史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如今,随着盐城市文化寻根和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海盐文化、红色文化、农垦文化、淮扬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源头被逐渐打开,在“源头活水”的滋润下,盐城文气更显充盈丰沛,文景更为昌盛繁荣。

孜孜以求 驰而不息

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一代代“提灯人”的接力奔跑。

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陆玉芹长期致力于“淮盐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她以经年累月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考据出盐城亦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覆盖区。事实证明,盐城在水文水运关系上,始终与大运河关系紧密,是江苏“里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玉芹教授的研究成果,让古韵盐渎与千年运河成功牵手,生动、深刻呈现海盐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同根同源”的统一性。

成立于2021年的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通过开放课题招标的形式,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集智纳策,为运河文脉的梳理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这,也充分体现文化传承的包容性。



近年来,致力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的各类智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20多个智库中,既有政府部门创办的官方智库,亦有驻盐高校创办的专家智库,还有社团组织创办的民间智库,1000余名智库成员,既有专家学者,亦有盐城特质文化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研究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以生态文化研究为例,近年来先后推出《人·城·湿地》《东方湿地》等著作,《东方湿地》还被省委宣传部列为重点跟踪资助项目。7月4日,盐城市方志办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苏州主展场举办《世遗湿地 中国盐城》新书分享会,让广大读者领略到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的生态魅力与活力。

海风猎猎,鹤鸣九皋。前不久,盐城市文联组织部分文艺家协会负责人走进亭湖区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参观书画村、美术工艺坊、音乐博物馆、文学LAB和古法制盐体验区等已建和规划在建项目,在随后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认为潮间带艺术村不仅是亭湖区打造的一张亘古通今的文化名片,同时还是盐城市海洋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启航之作”。

众多文化传承“提灯人”的加入,从不同时期、不同视角展现盐城文化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地域之美,也为盐城特质文化标注鲜明的标识。《华中鲁艺记》《盐阜往事》《庄稼话》等一批红色题材舞台剧的接连推出,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生生不息 笃行不怠

鸟的翅膀,挥向远方。“盐小勺”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成为盐城家喻户晓的文化IP。



近日,4D动画短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在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4D影院首映。这部获得第12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金莲花奖”的动画片,现已吸引近千名暑期中的青少年前来打卡观看,萌萌的“盐小勺”让市民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探索历史文化挖掘、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新型传播等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路径,让“天蓝地绿基因红”的独特优势融入社会治理、融入产业发展、融入城乡品质提升,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为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赋能助力。

从线下“淮剧小镇”到线上“中华淮剧”,从东台发绣的“穿针引线”到数字化活态传承的“宋画复活”……文化主体表达的方式不断被创新激活,盐城特质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持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底座愈筑愈实。“建湖杂技以独具魅力的跨文化语言,向世界讲述着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说,该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杂技《炼——倒立技巧》去年摘取了中国杂技金菊奖,新近推出倡导绿色生活的杂技诗剧《四季江淮》搬上舞台后,即广受如潮好评。盐城师范学院与亭湖区合作打造的原创音乐剧《挥向天空的翅膀》,则是盐城市中韩文化合作的“开山之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东台西溪景区围绕北宋“三相”文化,重建西溪书院,开展研学活动,并创建“西溪讲堂”,先后邀请毕飞宇、马未都、鲁敏等文化名家来此开设讲座,引领文化风尚。该景区打造的情景沉浸剧《范仲淹》每次演出时,皆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串场河畔,希文小学书声琅琅,这是盐城市首个以范仲淹之字来命名的学校。除此之外,盐城市还成立范仲淹研究会,不断深入挖掘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和先贤智慧,并排演出大型淮剧《范公堤》。该剧入选国家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剧中扮演范仲淹的淮剧名家陈明矿坦言:“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我们既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也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

盐风海韵,盛世文景。文化传承发展的璀璨星空、气象万千,高光千古、照亮未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