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任务,要求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在江苏的具体体现,也是江苏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
牢记嘱托,江苏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9月19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召开,展现了新时代下“江南盛景图”的美好模样。
精品力作活力澎湃,“文艺苏军”薪火相传
文艺精品,是文化产业实实在在的“流量”。
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勇公布的一组成绩令人瞩目:电影《守岛人》等6部作品入选2022年第十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苏剧《国鼎魂》等4部作品连获全国文华大奖;舞剧《朱自清》《红楼梦》先后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一部部舞台艺术精品“唱响”了江苏文艺的澎湃活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力量。数据显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07.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
前不久摘“荷”归来的舞剧《红楼梦》是以文艺精品创作拉动消费的典型案例,它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大剧院出品,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创作人才。青年一代用年轻的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在江苏展演期间,作品更是吸引了国内外观众走进江苏,观影、住宿、消费,以文艺的力量提振消费,助力经济发展。
不仅面向国内市场,江苏文化更在世界大放异彩。江苏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推出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建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鉴真东渡》等多部原创歌剧、昆剧《牡丹亭》等多部经典传统戏曲出海巡演,走出一条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江苏文化标识特色鲜明,享誉世界。
文艺创作,关键在人。江苏持续优化文化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优秀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是江苏文艺人才培养走出的特色路径。“言传”与“身教”、“口传”与“心授”,三年来,百位名师带着培养文艺英才的责任与期待,为学徒艺术人生引领方向,让学徒艺术生命“拔节孕穗”。宽松的文艺生态环境,让“文艺苏军”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截至目前,共有43位“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31位江苏社科名家先后受到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74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活化利用延续文脉,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江苏持续开展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把推进美育教育和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同时持续发力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根脉,提炼打造特色文化标识,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发布会上,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介绍,无锡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和江南文脉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充分激发江南文脉的时代价值,在保护传承中弘扬文脉,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
让古建老宅“活起来”是无锡延续文脉的创新探索。今年暑期,无锡荡口古镇会通馆成了一处新的打卡点。馆内复现了典籍制作过程,配套的会通工坊提供活字印刷、金石篆刻等体验服务,还设置了轻食餐饮区、阅读空间和文创展示空间,让周边市民得以全方位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而这处“新场馆”其实是所“老宅院”,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通过“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的推进实施,传统文化得以全面“活化”。目前,无锡已有列为各级文保单位的名人故居旧宅80多处,更多的“沉睡的历史”正在焕发新生。
江苏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也有锡剧、扬剧、淮剧等10多个发源于江苏本省的地方戏种。为了更好地弘扬戏曲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江苏扎实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先后出台《江苏省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组织一大批精彩好戏走进高校,传统文化之美在高校里掀起热潮,青年一代也现场“追星”,为古老戏曲注入不竭动力。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水韵江苏”美轮美奂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江苏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探索实践。
发布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用“融什么”和“怎么融”来“解码”文旅深度融合的江苏特色实践。
新江苏注意到,拾峰强调了艺术与旅游的融合、文旅公共服务融合以及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从中找到契合处、结合点,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持续释放‘1+1>2’的效应。”
前不久,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发布,江苏有9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博物馆主题、文物古迹主题和考古遗址主题的旅游,让文旅深度融合,江苏也成为无数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这些项目也兼具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持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赋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在融合的具体实践中,江苏格外注重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多个实施方案,将江苏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由“设计图”转化为“实景图”、让“大写意”成为“工笔画”。在一系列规划引领下,苏州古典园林、黄海湿地、兴化垛田、江南水乡古镇等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文旅地标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已初步建成,30个江苏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城市”,坐落于扬州的大运河博物馆被认为“现象级”文化名片,年均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串点成面,串珠成链。以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串联出“运河十二景”、瘦西湖景区等一大批“打卡点”。发布会上,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用一组数据展现了扬州旅游业的向好态势:今年1-8月,全市58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83.26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7.69%;全市累计接待过夜游客760.1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8%。丰富的文旅产品和配套的夜游活动,正给扬州带来无限可能。
模范带头榜样引领,文明春风沐浴江苏
发布会上,省文明办副主任尤健介绍,目前江苏已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占全省城市总数54.7%(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深入总结推广“马庄经验”,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成273个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79%、63%。
优良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是江苏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江苏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突出主流价值引领有力有效。
从群众感受最强烈的地方抓起,这是江苏文明创建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江苏各地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街角方寸之间,城市和农村文明之美悄然绽放——
有一种幸福叫“在园林里生活”。在苏州东环高架桥下,苏式元素花境和现代风格雕塑,搭配上崭新彩绘立面和各式造型灯的点缀,让原本昏暗的“边角空间”变成了“金角银边”;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每月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周一次全民阅读活动、每一名志愿者联系十户群众……在徐州潘安湖畔的马庄村,“党建引领+乡风润村+产业富民”的特色经验,让乡村也绽放出精神文明之花。
一名道德模范就是一座精神丰碑,一位身边好人就是一个和谐音符。江苏非常重视健全先进典型发现培养选树机制: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每季度推出一个“江苏时代楷模”、发布一批“江苏好人”,每周推出一位“江苏最美人物”……无论是有着光辉事迹的道德模范,还是坚持平凡小事的身边好人,他们都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标杆和旗帜。
模范带头,传递文明,是为榜样。近年来,江苏相继涌现出3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全国“时代楷模”、81个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6名全国“最美人物”、1362名“中国好人”,推出南医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团队等21个江苏“时代楷模”等省级重大先进典型,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典型群体,汇聚起磅礴的新时代榜样力量。
崇德向善、共建文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已成为江苏鲜亮的文明底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强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