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激发创造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连日来,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激发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自2016年启动以来,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江苏文库》目前已出版1002册,全面呈现江苏文化记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义重大,对江苏文脉工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江苏文库·书目编》主编徐小跃表示,“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能更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理解‘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根本的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江苏文脉工程有六编,其最终目的是要将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些‘道’概括和呈现出来。要让中华古籍活起来,不仅要‘印出来’‘展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将作为‘道’的思想文化‘弘扬起来’。”

“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认真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联系,还要从实践层面认真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密切关联。”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文脉研究院院长王月清表示,“我们将以‘七个着力’要求为主线,对江苏优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和内化,同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江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务实的工作,让思想之光映照实践之果。”

作为一线考古工作者,南京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龚巨平表示:“考古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深入推进南京文明探源工程,做好南京城市考古工作。以田野考古为核心,夯实研究基础,做好考古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让文物活起来,担当时代使命、回应社会期盼,为揭示中华文明丰厚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考古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流如织,预约名额一票难求。“我们将切实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实践。”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会尤为深刻,她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展览与藏品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多角度解读中国大运河文化,创新推出数字化、沉浸式、多维度展览等文化产品,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更加多元、立体地赓续中华文脉,更好担负起向全世界展示传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使命。”

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古籍挖掘、整理与研究。该馆馆藏古籍160万册(件),63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长陈军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新时代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图书馆人将坚持守正创新,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南京图书馆将进一步挖掘馆藏文献资源,让古籍中的文字多样化‘活’起来。以特色资源、特色数据库、影像资源为重点,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科技’融合体验。”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这些年来,吴元新一直从事着传承保护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抢救收集传统印染实物遗存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蓝印花布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吴元新希望,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出版工程和《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出版工程,让古老非遗焕发更绚烂的时代光彩。

创新传播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极大地鼓舞了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干劲,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动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央视《探索·发现》节目播出《解密薛城》纪录片,用镜头阐述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的新石器时代薛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引起社会关注。以此为契机,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学术大咖带领中小学生走进薛城考古工地,传承文化薪火,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南师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王志高表示,文博工作者将以实际行动贯彻总书记关于“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深刻论述,用多种形式传播和普及考古知识,弘扬地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力量源泉。

扬剧《郑板桥》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再现大师风骨,歌剧《桃花扇》“捏合”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用新形式焕发经典新魅力。激活“传统”的生命力,一直是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创作的主旨。“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正是不断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程式与审美追求的传承、发展、革新,展现了中华文明中强烈的创新精神。”罗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彰显新作为指明方向、提供遵循,江苏文艺工作者将在不断践行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市史志办主任艾新建表示,地方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在传播方志文化上多下功夫,“我们将广泛建立党史教育基地、史志驿站,举办徐州方志大讲堂,依托云龙书院、窑湾古镇、沛县歌风台等历史文化场所进行线下讲座、线上直播,让旧志古籍中的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史志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周娴 杨民仆 陈洁 王慧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