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10月28日《人民日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为确立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物保护是前提。当下,有的地方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拆旧建新、拆小建大、为旅游开发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片面理解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对象不完整,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老房子、老街区由于未纳入保护体系而遭到破坏、拆除;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围而不修、闭而不用,导致大量历史建筑长期缺乏修缮维护,未能有效发挥应有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给我们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些年来,我们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是文物资源不可再生性的客观要求,是文物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做到保护第一,关键是在具备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我们要全链条、全方位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减少文物损伤和病害风险。
发挥文物作用是关键。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做好文物的活态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望来时路,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我们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创作、科技运用、视听化表达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断给市民和游客以全新体验。
锦绣中华大地上,文物古迹灿然可观,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摸清文物家底,留住文化“基因”。多措并举、共同参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依法得到更好的保护,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