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灌西盐场,由11500亩盐碱地综合开发的“海水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万亩海水稻为大地披上了一袭金色的新装;在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苏打盐碱地万亩核心示范区水稻迎来丰收……昔日白花花的“不毛之地”,通过技术改良治理,如今长出了金灿灿的稻麦。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用科技赋能农田、种子、农机等要素,向盐碱地要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我国盐碱地的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出台《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退化耕地治理、在北方地区大面积开展土壤盐渍化治理示范等。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我国将继续充分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将测土配方施肥、高质高效栽培管理、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生物改良土壤、培肥提质等各类资源要素向项目区集聚,更好地筑牢粮仓“耕”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关键在于推动种业技术创新,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丰富种子的种类。“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2022年,我国启动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丘陵农机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必须坚决打好打造种源科技链、打造育种产业链、打造种业创新链“组合拳”,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行动,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生产机艺融合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当前,从白山松水到黄土高原,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两岸,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配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慧农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线,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更多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金灿灿的“良米仓”。(文/仲琴 图/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