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鼋荡,曾被毛竹和网片分割开来,4公里长的网障纵贯南北、沿岸交通阻隔。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自此,吴江携手青浦、嘉善,以生态环保、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为抓手,持续放大“同城效应”,让“一体化”合力越来越强,“高质量”成色越来越足。
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处处是答卷,处处见蝶变,于无声处彰显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蓬勃气象。
更好发挥先行探路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鼋荡不仅是示范区践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折射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铿锵步伐。
此前,由于跨界湖泊行政归属不同,沪苏两地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导致鼋荡的治水工作进度缓慢。
在示范区揭牌成立的第二年,吴江和青浦两地共同对鼋荡生态岸线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初步形成“一环、六湾、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并启动鼋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打造了示范区内首个跨界湖泊滨水岸线生态修复项目。
两地采用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措施,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23.89公里(其中江苏吴江境内17.69公里,上海青浦境内6.2公里)生态岸线修复,提升鼋荡周边生态环境。目前,鼋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三期已完工,鼋荡青浦段岸线已实现整体贯通,整治岸线更长的吴江也取得积极进展。
“鼋荡生态治理及岸线贯通工程(吴江段)建设分4期实施,目前,先导段及鼋荡一期、二期建设已完工。三期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主要包括新建步道3.45公里、新建护岸1.8公里以及岸坡整治、水系涵养及附属工程等。”吴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海峰介绍。
示范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生动案例不只在鼋荡。2017年2月,吴江与嘉兴秀洲先行先试,就两地跨省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工作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联合河(湖)长制由此迈出尝试性一步。2018年11月27日,两地区(县)级总河长联合巡河,并共聘联合河长,在全国首创“联合河(湖)长制”。
此后,吴江持续扩大联合治水“朋友圈”,与浙江桐乡、南浔、德清等地签订了江浙跨界河湖联合治理协议书,定期开展联合保洁、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巡查等工作,有序推进跨界河湖的联合治理项目,建立长三角跨界河湖联防联治、共建共管新局面。
目前,吴江所有交界河湖实现了“联合河(湖)长制”全覆盖。在一次次联合治水工作中,示范区交界河湖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联合河(湖)长制的制度优越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
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日前,吴江退休老人吴红英在位于嘉善的嘉兴正大药房施家路店,直接用吴江医保卡结算,购买了两盒降血压药,共计30.8元。选药、刷卡、签字、取发票、拿药……整个流程不到五分钟,用的还是医保卡的钱,跟在吴江一样。
自退休后,吴红英便跟随女儿在嘉善生活,由于患有高血压,需常年储备相关药品。“如果都自费买,一年下来也是笔开销。”为此,吴红英会在每次回吴江时集中购买相关药品。有时候不小心忘了,只能临时回老家一趟,或者选择自费购买,总少不了一笔支出。
这样的问题,随着示范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今年9月,示范区内的817家定点零售药店正式上线跨省医保实时结算服务。青吴嘉三地参保人员在定点药店购药时,只需刷医保卡或扫医保电子凭证,就可实现“无感结算”。
以就医购药的“一卡通行”为“窗口”,近年来,吴江聚焦经济发展,关注民生需求,持续拓展“跨省通办”范围,强化“一网通办”深度,全力以赴构建一体融合的政务服务生态圈。
四年来,吴江先后启用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专窗、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和“跨域通办·云综窗”,实现“跨省通办”模式由“代收代办”到“综合受理”再到“远程办理”的跨越升级。
“通过搭建示范区综合受理平台,青吴嘉三地相互授予政务服务受理权限,以跨区域联动形成政务服务强大合力,破解了跨省通办审批标准、业务系统无法统一问题,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吴江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总入驻事项达3877项,其中,吴江1398项,青浦1173项,嘉善1306项,有力推动示范区“政务协同、效能跃升”。
与此同时,吴江大力推进“一方受理、一次评审、一号通办、一枚公章”的一体化审批新模式,完成全省首个跨行政区域建设项目,推动示范区统一企业登记标准,率先实现企业跨省自由迁移“一件事”。此外,引进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与6省1市67个地区互联互通,打造“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有效盘活专家资源,实现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并轨运行,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全域贯通。
如今的吴江,“跨省通办”有窗口、“一网通办”有标准、一体审批有案例、协同服务有平台,示范区的“边界感”逐渐消解,“同城感”日益明显,百姓“幸福感”与日俱增。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激活一体化发展内生动力
11月20日,位于汾湖高新区的英诺赛科(苏州)全球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将打造成为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基地,同时开展大规模量产化工程问题研究,提升氮化镓材料与器件的整体竞争力。
英诺赛科(苏州)全球研发中心的启用,是企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力创新,助力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高地的又一成果;是吴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吴江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聚焦产业风口前瞻布局,紧盯龙头企业引优育强,聚力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内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产业协同大步迈向高质量。
“我们按照‘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对照‘三张清单’精准组织发动,建立通报制度,推动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宣传落实好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区科技局局长朱国华说。
11月24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布了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瞪羚企业评估结果,我区的英诺赛科和中城工业获评独角兽企业,获评数量列苏州第三位。其中,中城工业是继英诺赛科后,吴江的第二家独角兽企业。此外,我区还有14家企业获评潜在独角兽企业,15家企业获评瞪羚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基础雄厚是吴江的“先天优势”,然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领先优势,实现稳中求进,是在全球产业重构变局中构筑“吴江高地”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等一大批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为吴江招才引智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为吴江把产业长板“拉长”提供更多可能。
据工联院江苏分院研究员佘明磊介绍,自2021年落地吴江以来,工联院江苏分院在政策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助力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我们打造了一支人才队伍,支持省市区工信系统发展,推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和落地。同时,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也会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等情况。”佘明磊说,近年来,工联院江苏分院在推动相关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多个国家级的“双跨”平台落地,促进吴江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生态进一步集聚和优化。
今年9月,工信部公布2023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亨通数科的HioT工业互联网平台位列其中,成为继海尔、徐工、华为之后,吴江第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同时,亨通数科也成为苏州本土首家入围国家级“双跨”平台的企业。
“我们项目秉承亨通集团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和基础,持续建设和完善HioT亨通工业互联网平台。”亨通数科CTO陈虎说,发展至今,平台连接工业设备、产线3万多台/套,工业机理模型1.1万多个,工业APP3500多个,覆盖13个行业9个领域,平台注册企业近16000家。
如今,示范区正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提升中走向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