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河钩沉 | 诞生于江河之畔的经学名家,用笔写尽淮扬运河传奇


234年前的12月9日,一名男婴诞生于江苏仪征。

他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有“贯串群经”“博览冥搜”的天资。

他能嚼得菜根,一生潜心治学,学术成就斐然,成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

出生江河之畔的他,情系家乡的水道,写下了《扬州水道记》,扬州境内运河(邗沟水道变迁沿革

这个人就是刘文淇。

他那本历史地理著作,一经问世,好评无数,并流传到今天。

本期推文,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写下运河传奇的经学名家。

图片


困苦童年

刘文淇出生于医生之家,父亲刘锡瑜悬壶济世,在乡里有口皆碑。

不过刘锡瑜的性格恬淡寡求,所以收入不算高,甚至有的时候生活相当困苦。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刘文淇的向学之心,反而,他的颖悟打动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舅舅凌曙。

凌曙也是个传奇人物,早年因为贫穷辍学,做过帮佣杂役。

邻居家有钱请老师,他就趁着晚上躲在外面偷听。没想到后来东窗事发,遭到驱赶。

他仍不放弃,攒下钱到街上买一些已断句的旧书来读,通宵达旦,学问也日渐精深。

二十岁,就能自己开馆当童子师。

在凌曙的关照之下刘文淇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为学作风与态度。

比如,凌曙对今文经学的推崇,对刘文淇日后治学不无裨益;文淇草创“经义训诂之学”,也能看到凌曙的影子。

《清史稿·儒林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曙有甥仪征刘文淇,贫而颖悟,爱而课之,遂知名,其学实自曙出。”

图片


科场折戟

刘文淇求学之路的前半程还是相当顺的。

1807年,18岁的刘文淇成为县学生;

1814年,他又以扬州郡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补为廪膳生;

1819年,他被为优贡生。

学业进步的同时,他每日仍在为生计发愁。他在《青溪旧屋文集》卷十《先母凌孺人行略》中说:

“每自书院归省,家或断炊,辄郁邑累日。”

但他始终相信,如果能从科举中获得功名,就可以改变个人的际遇进而改善家境。

于是,他开始了漫长却又充满艰辛的乡试之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据统计,刘文淇前后参加乡试多达十四次,终未如愿。

一次次的打击,让刘文淇心灰意冷,也让他更加坚定地专注学术研究,以此实现自身价值。

50 岁以后,足迹不出扬州范围,潜心治学,终于成为经学名家。

图片


情系江河

文淇一生学术成就极高。他学冠群经,精于史地,擅长校勘之学,著述甚丰,与宝应刘宝楠齐名,时称“扬州二刘”。

他的很多作品,都写满家乡的情缘。

比如那本著名的《扬州水道记》。

扬州境内水道纵横,最开始,文淇应邀与吴熙载合撰《扬州水道记》。二人商订凡例:先运河,次两岸工程,次两岸诸湖。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书并没写成。再后来,文淇在原有基础上,编撰《运河考》四卷,而书名仍为《扬州水道记》。

这本书始编于1836年,“凡八阅月而书始成”,按地分卷,将扬州境内运河分为江都运河、高邮运河、宝应运河三部分,分别叙述。

作为一本历史地理著作,这本书特色鲜明:

首先,这本书叙述了邗沟即扬州至淮安运河水道的变迁及沿革,旁征博引,追根寻源,正讹纠谬,十分精核;

还有,这本书记录了围绕水道治理朝廷与地方、水利与漕运的意见、纷争与协调,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鞭辟入里,鉴前启后;

同时,该书反映了沿途城镇的变更和风光民俗,材料丰富,文字生动,间引诗文,涉笔成趣。

图片


人生终曲

重撰《左传》注疏,是刘文淇的学术理想。

刘文淇治《左传》有“草创四十年”的说法,开端可以追溯到1828年。

这一年,他与刘宝楠、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等赴南京应试,众人谈到十三经旧注,均不以为然,商议重新注疏。

刘文淇要治《左传》。

“上稽先秦诸子,下考唐以前史书,旁及杂家笔记、文集,皆取为证佐。期於实事求是,俾左氏之大义炳然著明。”

刘文淇认为“左氏之大义”长期被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遮蔽,杜注每每穿凿附会,其中可信者也大多袭取贾逵、服虔、郑玄三家旧说。

为此他花了很多工夫,分析比较各家之说,力求公正、翔实。

在苦心孤诣之中,刘文淇不仅完成了《春秋左传旧注疏证》资料长编80卷,还辑成《左传旧疏考正》8卷。

然而,就在刘文淇打算依次排比成书时,他竟在奔波的劳碌中,“书未成而卒”,留下未竟之志。

但这份“不甘心”影响了几代人,刘毓崧、刘寿曾、刘贵曾、刘富曾、刘师培……大量文人学者井喷涌现。

仪征刘氏家学闻名一时。

图片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王子扬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