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剪窗花、贴年画、赏花灯、舞大龙……记忆中的“年味儿”上新了

癸卯兔年的“余额”只剩1天,更岁交子的时刻,总有人忍不住咂摸:年味儿究竟是个什么“味”?当我们的生活飞速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内心深处似乎仍对过去那种传统的、充满人情味的过年生活方式心怀眷恋。剪窗花、贴年画、赏花灯……无论时光怎样流转,这些世代相传的与“年”相关的仪式感,始终是烙印在人们心头的浓浓乡愁,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情感记忆。

龙年春节前夕,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庆文化项目纷纷“上新”,它们将传统技艺融入时代烟火,在创新中赋予“年”生机与活力,唤醒人们美好记忆的同时,也让“年味儿”在喜庆和热闹中扑面而来。

用一把剪刀,剪出“龙腾盛世”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文化的吉祥物,龙寓意着幸福、富贵和好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每年春节前夕,江苏工艺美术名人、剪纸艺术家陈耀都会设计一系列生肖主题的剪纸。对他来说,这既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龙是吉祥、平安、尊贵、富强的象征,也是我们剪纸中常见的题材,按姿态的不同,可分为团龙、侧龙、升龙、降龙等。”说话间,剪刀翻飞,纸屑掉落,一张张红纸在陈耀的手中幻化出了一组组栩栩如生、风格迥异的龙年剪纸作品。《双龙戏珠》中两条祥龙争夺宝珠,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龙腾盛世》中,一条巨龙在云海中风驰电掣,勇往直前。陈耀介绍,龙象征着不屈不挠,勇敢而又有霸气,这组剪纸作品寄托着愿天下百姓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

剪纸根据工艺手法不同,分为剪、雕、刻等不同类型,在不同地方,剪纸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在江苏金坛等地,艺人们使用的是刀刻法,因此剪纸又被叫作刻纸。2008年,金坛刻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福龙纳祥》

常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也在龙年到来之际特别推出了一幅“龙”的生肖剪纸——《福龙纳祥》。剪纸中,火红的龙身配以花卉纹样,寓意富贵吉祥,底纹寿字纹寓意延年益寿,角花为四只蝙蝠谐音“福”,表达了人们对福寿绵长、万事如意的美好期许。在杨兆群看来,古老技艺要赢得当下人们的喜爱,必须适应市场的审美需要。因此,金坛刻纸陆续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从单一的刻制图样衍生到丝巾、围巾、镇尺、折扇等,过年过节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也让剪纸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常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

在秦淮灯会,来一场灯火之约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过年逛灯会,是中华民族沿袭千年的节日习俗。2月2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秦淮灯会正式亮灯,秦淮河畔,明城墙下,花灯璀璨、流光溢彩,传递出浓浓的年味。

今年的秦淮灯会期间,全国灯会灯彩项目展在秦淮非遗馆亮相,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35项灯会灯彩非遗代表性项目150余件作品齐聚在此,既能看到上海灯彩、泉州花灯、自贡灯会,也能看到“水韵江苏”代表队的扬州《龙灯》、南通《中国龙》、南京秦淮灯彩《金龙献瑞》《龙腾四海》。

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带来了最新创作的大型灯彩《画龙点睛》。一条粉色巨龙缠绕立柱,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仿佛要腾空而起。立柱上则融入了白鹭洲、栖霞山和中华门等南京历史文化景点,一位身穿长袍、手持毛笔书生站立在旁,正准备给龙“点睛”。

《画龙点睛》

从艺灯彩40年,陈柏华设计了许多著名的花灯,他制作并注册拥有了知识产权的“双龙戏珠”大型景观花灯,被悬挂于秦淮河畔的大照壁上,成为夫子庙重要的标志性景观。陈柏华告诉记者,秦淮灯彩全流程纯手工制作,这次参展的《画龙点睛》,制作周期长达一个月。“《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发生在南京六朝时期,我设计的这个龙灯,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深深烙印着南京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秦淮灯会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真荣

扎制骨架、外部裱糊、整体美化……这些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民俗大师工作室里,80岁的秦淮灯会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真荣从早上七点多,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加班加点地赶制龙年生肖花灯。曹真荣说,今年因为是龙年,龙形花灯格外受到市场青睐,但龙形花灯制作起来却格外复杂,“十二生肖里最难做的就是龙灯,龙爪和龙腿等细节不易捏造,做起来很费事,但却也最能体现手工艺人的扎灯功底。龙爪要有劲、龙眼要有神,展现出一种威风凛凛的形象和气势。”

用一张萌趣年画,守护“年”的味道

画笔蘸满颜料,在画纸上轻轻晕染,细细勾勒下,一个身着铠甲、喜气洋洋的胖龙福娃形象跃然而出——这是速泰熙历时数月、专为龙年设计的年画作品《龙宝献福》。

《龙宝献福》

作为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年画,曾是中国百姓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延续千年的年画经过了人们发掘和创新,继续守护着“年”的味道。每到春节,速泰熙都会创作几幅生肖年画,今年他创作了《乖乖龙的咚》《龙宝献福》两幅作品,已被应用到明信片和邮票上。与传统年画相比,速泰熙的新年画,不仅注重表现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间特色,还讲究融入时代的设计感,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憨态童趣、俏皮可爱。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著名民间年画之一,因产于苏州桃花坞而得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90后”王伊婷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创作、制作与研究,并创立本土文创品牌“一满花纸”。今年她推出的《货郎龙春牛图》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内容吉祥喜庆,民族风格强烈。王伊婷说,制作年画是个技术活儿,一幅年画的创作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箱五道工序,刻板的时候,划破手是常有的事情。与其他木版年画相比,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套色印刷,一版一色。“完成这幅年画,经过需要八色套印制作而成,每个版根据上色的部位不同而分别刻制不同的内容。印刷时,对力道的把握也很关键,影响着颜色的呈现。”王伊婷觉得,要让传统年画走入当下生活,不能墨守成规,老画过去的“样子”,只有通过不断创新,让年画时尚起来,才能让“桃花坞”成为不可抹去的春节记忆。

《货郎龙春牛图》

江南第一大龙,舞出“有龙则灵”的红火生活

春节期间,除了有红红火火、寓意美好的年节手工艺的装饰,喜庆热闹的民俗歌舞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个春节,南京市和凤镇骆山村的村民们“累并快累着”。骆山大龙从2月5日开始“起草”,要连舞多场。骆山大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该村骆山大龙的非遗传承人杨白海介绍说,骆山大龙的起源相传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当地进士杨培庵有关。杨培庵为官清廉,颇有官声,在当地享有很高声望。有一次他在庙里避雨时,救了一条受到惩罚的小白龙,将其带回骆山村,让其行云播雨,造福百姓。从此,骆山村就有了舞龙习俗,流传至今。

骆山大龙 朱红生 摄

和江南地区其他地方的舞龙习俗相比,骆山大龙因为体形硕大而著称。手工扎制的大龙头宽2.2米、高2.3米,共分24节,加起来全长将近百米,号称“江南第一龙”。要将这么大一条龙舞动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场地,骆山村濒临石白湖,冬天枯水季节,正好有大片湖滩可以利用。杨白海告诉记者,参加舞龙者来自骆山以及周边村落,很多人都是在外地务工、回家过年的村民,多达500多人。村民们分成两队,一队舞龙,一队休息,交替上阵,轮番表演。除了成年人,还有66名男童参与表演,他们担负着表演中的“跳云”环节。

骆山大龙 朱红生 摄

据介绍,骆山大龙的表演有一整套仪式,包括起草、开光、挂红等,舞龙是其中高潮环节,又分为跳珠、跳龙、跳云三部分。掌珠人手持火红龙珠,大龙在掌珠人引导下,高低起伏,翻飞翱翔,时而缓慢,时而飞奔,摆出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各种阵式;负责“跳云”的孩子们每人分别手持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在龙身围起的空场中进行表演,摆出“双龙出水”“满天星”等各种阵式,千变万幻。最后,孩子们还会用云板摆出“天下太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字样,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过去,大龙的身上还要点蜡烛,现在则是安装各种颜色的彩灯,现场燃放烟花。石臼湖湖滩上,巨龙翻滚,灯火璀璨,变幻不定,人潮涌动,何其壮观。

600年来,“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已成为溧水、高淳地区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人们利用这一机会走亲访友,欢庆新春佳节。杨白海介绍,今年,骆山大龙于2月5日举行起草仪式,正月初五至初七,还将在村里连舞三天,欢迎市民和游客前往观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于锋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