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连云港:秸秆变口粮变原料 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

(通讯员 曹莹 张南宁)日前,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城前村,一辆辆圆捆打包机排队驶入田间地头,解决了村民心中的“老大难”。村里的空闲场地上,一个个圆滚滚的“蛋糕卷”模样的秸秆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它们由当地村民利用圆捆打包机将秸秆自动捡拾、挤压捆扎而成。这些秸秆将被送往牛羊养殖场,是养殖户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图片1


“废柴”变“口粮”

牲畜吃得香村民乐开花

“村民的农作物废料经过我们收集、处理、贮存利用等流程变成牛羊的‘营养大餐’,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成本,还能给牛羊提供天然的养分,提高牛羊的抗病能力。”一位养殖户说。

连云港苏班牧业有限公司是赣榆区一家秸秆加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了秸秆收储队,对周边村庄的秸秆进行有偿回收,按照秸秆种类、干湿度定价,每斤0.05元到0.3元不等,可让农户每亩地增收100元到150元。该公司负责人张帅说:“今年我们公司饲料化利用秸秆达5000吨以上,让周边乡镇的秸秆都卖上了好价钱,助力本地畜牧业产业集聚上规模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片2


为了加快秸秆离田进度,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解决村民处理秸秆难的实际需求,以及村内养殖户饲料需求,让秸秆“变废为宝”,城前村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生产区域10亩、储存堆场50亩,拥有日产80吨揉丝饲草小方包生产线1条、日产150吨五道绳大包生产线1条。秸秆打包离田收储覆盖塔山镇及周边乡镇约7万亩耕地。近两年来,秸秆离田收储利用约2万吨。

“以前种地需要自己收割、拉草、翻地,现在村企业直接“秸秆离田”,施有机肥一步到位。我们不用去地里捡拾,还能卖给企业赚钱。我们家的50亩地,以往自己收拾秸秆得半个月,现在用机械,几小时就收利索了。”城前村村民李军说。

“过去,秸秆露天焚烧、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影响村容村貌,还易形成火灾隐患。近年来,赣榆区瞄准秸秆离田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在稻麦秸秆收储和高值化利用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在稻麦主产区开展“秸秆收储运模式”。统筹发展秸秆利用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合理确定秸秆的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等用途,遵循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原则,推动形成绿色经济增收模式。”赣榆区农业农村局能源办主任张勇说。

“废柴”变“养料”

农田肥料足菌菇长势好

一排排葡萄藤架下,撑着红棕色“伞盖”的大球盖菇从金黄色稻草铺就的菌床下破土而出,露出白白胖胖的“伞把”,胖嘟嘟、圆滚滚的样子惹人喜爱。

“大球盖菇俗称赤松茸,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用菌类。把它们培在果树林下,能降解部分培养料,给土地增肥。我们利用农业大棚冬闲期间进行种植,其经济价值高,能为农户多一份可观的收入。”大鹏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克波,一边熟练地采摘着大球盖菇一边说,“大球盖菇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谈及今年的收成,刘克波说,“大球盖菇一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种,自然气温最高不超过25摄氏度。亩产量在5000到6000斤,目前市场回收价格每斤8到12元,我们棚内种植了50余亩,预计产值250万元。同时,大球盖菇是在冬季闲置的葡萄大棚内种植的,待大球盖菇收割完成后又开始种植葡萄,确保‘菌果’两收。”


图片3


大球盖菇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种植原料,为大球盖菇提供充足的栽培原料,栽培结束后的基质可直接还田,既能让秸秆循环利用,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增强土壤活力。“菌果轮作”循环模式,让原本闲置的水果大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废弃基质还田作为有机肥,为当地农田两季种植提供充足肥料,既节省化肥成本,又实现了一田多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赣榆区扶持、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更多农民转变思路,回收、利用秸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专业化、规模化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聚焦农民生产需求,通过政府部门和村合作社的“沟通桥梁”,让收集的秸秆“存储有场地,销售有市场”,企业实现“保原料、增效益”。地里的秸秆“变废为宝”,“生态包袱”变为绿色产业,提升秸秆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