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讲深“大思政课”,推动启智润心。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通过扎实的思政课,为青少年拨开眼前的迷雾,指引正确前行的方向。2024年春季学期,全国200多所高校的100余万名学生齐聚“云端”,加入到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中;安徽师范大学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家进高校”等文化活动,开设“德雅书苑”“徽学宣讲营”等人文讲座,打造“人文的思政课”,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南京理工大学《“档案见证红色江苏”十讲》公共选修课上,思政课教师讲述战役细节结合珍贵实物档案,让同学们直观、立体地感受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领悟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密码……如今,思政课不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填鸭式的“硬灌输”,也不再局限于一张黑板、四面墙的课堂教室,而是结合生动实践,讲好高深理论,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上好这堂关于理想、关于信仰、关于人生的校园“金课”。
讲实“大思政课”,激发家国情怀。办好思政课,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从湖南“我的韶山行”、宁夏固原“百里祭英烈”等“行走的思政课”广受好评,到274万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1233万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上好思政课,要建好用好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以“小课堂”链接“大时代”,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田间地头、改革开放前沿等更多现实场景,用更宏大的视角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让青少年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情怀,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引导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
讲活“大思政课”,照亮青春底色。时代在变,发展在变,“大思政课”也需与时俱进。如何展示新气象新作为?关键要倾力打造有滋有味、营养丰富的思想“大餐”,让“大思政课”韵律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无论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还是培养培训不断加强,再或是社会影响不断提升,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上好思政课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接受习惯、偏好,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教学方式,让思政课不仅有用有益,且有趣有味,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差异化的教学,调动青少年学习积极性,在双向互动、交流研讨的互动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思辨能力、主动思考能力,提升教学效果。青春可以有万种模样,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思政课”就如那束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路,激励一代代青少年,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笃立鸿鹄之志、激扬青春梦想,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