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是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今天,正是大运河十年“蝶变”之期。
南来北往中,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大运河沿线,苏州是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城市。水脉连着文脉,也接连着新时代的经济动脉。十年来,“水城”苏州打出一手运河“组合牌”,以“运河十景”建设为抓手,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重现千年前的运河繁华。如今,江南的似水流年正沿着姑苏大地悠悠流淌,书写下最新鲜的运河篇章。
水城交融:文旅融合“新潮”澎湃
古老运河,十载蝶变。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正在鱼米之乡接续上演。这份千年的风雅如何妥善“保管”,又如何让它们在时光的更迭中鲜活如昨、青春常驻?苏州,用人文经济学的新篇章写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到姑苏,必看平江。5月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清澈见底的“果冻河”上,划过手摇花船,凉风习习吹过;身穿汉服的姑娘们或倚在河岸边石台上,或站在石板桥上向远处眺望;沿河而生的老宅中开出网红店,咖啡香、书香、茶香飘向老街,古老的非遗与潮流饰品同时出现在橱窗;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穿行而过,这条2000多岁的平江路,生出一缕缕“青丝”。
与此同时,相比喧闹的集市,热爱citywalk的“Z世代”更痴迷幽静的背街小巷。行走在江南小巷,位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东升里6号,小巷墙面趣味盎然的涂鸦吸引了众多“潮人”在此打卡聚会,或坐在街边咖啡店,点杯酱油咖啡,享受难得的松弛。这里,一如苏州的“双面绣”,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烟火气、潮流范相得益彰,沿着流淌的河水徐徐向前。
这些年,苏州紧扣文化的“根”和“魂”,下大力气挖掘弘扬运河文化伴生的江南文脉,以文化人、以文兴产、以文塑城,带动城市文化品质整体提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虎丘夜游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枫桥营造了江枫渔火的“诗词”之景,宝带桥用“黑科技”复原出一轮轮千古之月,吸引了众多游人打卡……苏州积极培育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布局建设苏州“运河十景”,打造了京杭大集、石湖五堤等标志性景点,推出了一批古城内河水上游精品线路,构建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苏式生活展示馆”“枫桥夜泊”船舫等一批特色空间,建成了盘门、平江路、宝带桥-澹台湖、虎丘核心展示园和环古城河、七里山塘等集中展示带,让运河沿线成为人人向往的“理想栖居地”。
此外,去年5月,《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护航文化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编制《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规划统筹遗产本体、千年古城、水乡古镇、河道水系整体保护。古韵与生活、城市相互交融,把千年运河史诗化作新时代的“最江南画卷”。
开放“地球村”:打出大运河超级文化IP
运河是具有国际性的符号,放眼全球,500多条大型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中国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曼彻斯特运河……大运河的“世界朋友圈”很大。
最中国的故事,要有最世界的表达。连续在苏州举办了三届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逐步成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品牌。去年运博会期间,大运河“世界朋友圈”线下会面,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个驻华机构和企业因运河相聚一堂,12万人次在此尽享运河精彩。流淌2500多年的古老运河,寄托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展现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格局胸怀。
运河之源,亦是文明之源,文明的探源,成就民族复兴的原生动力。2022年,在全国地级市中,苏州率先启动了文明探源工程,开展系统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保护修缮;推进了大运河沿线昆曲、评弹、碧螺春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品牌化打造,让运河文化遗产更鲜活、更生动。近十年来,苏州发现重要考古遗存100余处,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0余项,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东山村遗址、木渎春秋城址、黄泗浦遗址等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步履不停,溯源有径。
这几年,苏州还捧出了《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满城活水》《苏州水文化概论》等作品,推出了运河文化研究和普及的一系列成果;开展运河舞台艺术创作,推出民族交响组曲《江河湖海颂》,原创主题舞剧《运·河》在全国巡演50余场;连续举办“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大运河文创设计大赛、大运河系列美术作品展,广泛开展运河主题群文活动、体育赛事和志愿服务活动,多元立体展示苏州运河文化。
以河为媒、共话友谊、共谋发展。放眼未来,用好用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讲好与河共生、共融、共兴故事,定能把古老运河打造成弘扬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运河,理解运河里的中国”。
大运歌扬:唱响水清岸绿“渔光曲”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千百年来,运河两岸人民以水承载乡愁、记录美好。
登行春、赏串月、观船拳、尝菱角……去年,苏州人游石湖民俗入选了第八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背倚上方山,远观楞伽宝塔,漫步长堤之上,这简直是另外一个西湖,还远离城市喧嚣,又宁静又美好。”水清岸绿、清雅幽静的自然景观也吸引了从上海来游玩的游客刘灵。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运河两岸是欣欣向荣的田园乡村示范区和农文旅项目,形成了“古运丝路黄家溪”等品牌。大运河苏州段5个国家、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大运河觅渡桥至宝带桥段为重点,大力整治提升沿线环境,积极营造活力空间。目前,大运河苏州段加固堤防总长155.26公里,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工程同步建成了高标准的休闲健身、文化旅游、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为群众近距离感受运河、体验高品质滨水空间创造了便利。
数字化时代,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翻开崭新一页。通过建立苏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管理平台,苏州让大运河沿线每个遗产点都处于精心呵护之中,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全面完成虎丘云岩寺塔、全晋会馆、吴江古纤道、宝带桥、盘门城墙等大运河遗产点保护修缮和部分三维数字建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过去,装着粮食、煤炭、丝绸、陶瓷的货船昼夜不息,发达的漕运和贸易造就了运河沿线的座座名城古镇,也让包含苏州在内的江南水乡名扬天下。大运河的灵魂,在于“运”。通过实施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研究推进运河航道“三改二”工程等,大运河苏州段交通航运不断转型升级,大运河的通达度和辐射力持续提升。
河通古今,文化脉络传承不息;南来北往,千帆竞流映繁华。中国大运河跨越时空的桥梁,纵贯南北,联结中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苏州,以大运河“最精彩一段”的姿态,让古运河焕发新生,更将江南文化的精致与雅致推向世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苏报记者 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