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40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济巨轮”动能足,关键在于引擎强。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家级经开区发挥了关键性支撑作用。国家级经开区自荒芜之中崛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生“花”,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设立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经开区,内外兼修、活跃发展,不仅点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更为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靠海向海,初创的国家级经开区抢抓开放的机遇,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贸易、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等方面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经开区在“国际天涯”闯市场,锤炼了开放的性格,引进一批批优质企业和先进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生机活力。
中国经济向上拔节,经开区的“百花园”生机盎然。当前,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已增至229家,遍布在全国各地的经开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平台,是推动我国经济向“新”的重要引擎。开放、创新的价值,就深蕴于不断高筑的经济数据当中。看总量,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2%;看外贸,去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随着各地一揽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等措施的实施,国家级经开区营商环境持续向优,外资吸引力更强、外贸“朋友圈”更大,经开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
如今,走进各地的国家级经开区,深感创新的脉搏强劲跃动。放眼望去,研发中心迅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驻足落户,经开区继续成为提升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增量”。一路走来,经开区的发展不仅有“量”的厚积,更有“质”的跃升,建设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征程上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
站在“潮头”扬风帆,经开区还需实现更多自我“蝶变”。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呈现出融合交叉、多点突破的局面。如何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紧迫课题。考验面前,唯有迎风而上、踏浪前行,才能将“阻力”抛在身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回望四十载,经开区靠着“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气神走向繁盛;在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经开区依然需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引擎”。落到具体处,既要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又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形成经开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气象、新格局,激荡中国经济更强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