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经略海洋的改革目标。向大海要食物,丰盈“蓝色粮仓”,是践行“大食物观”、贯彻落实《决定》的重要内容。江苏拥有绵延千里的海岸线,耕海牧渔潜力巨大。充分释放江苏的海洋渔业潜力,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曾经,受限于海洋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海洋科技水平,我国传统的海洋渔业主要为近海捕捞和近海水产养殖,其开发利用水平与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不匹配。随着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以连云港为例,当地紫菜、黄鱼、带鱼等近海水产养殖业一向发达,但随着近岸近海养殖空间日趋饱和,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就要依靠科技走向深远海,拓展产业链条。当前,连云港正推动海洋渔业向多产融合,比如建设“海上牧渔城暨深海围栏”等重大项目,出海船只进行远洋捕捞,开发生产以南极磷虾为原料的调味品、营养添加剂等。这一升级转变,正是丰盈“蓝色粮仓”的实践缩影。
尽管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是江苏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但向海洋要食物并不只是“沿海三市”的事情,省内非沿海城市同样可以发挥作用。从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装满“蓝色粮仓”不仅要靠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更有赖海洋水产种业、设施渔业、海洋科技装备等产业的协同发力,科技水平才是建好“蓝色粮仓”的关键因素。当前,江苏一批非沿海城市出台了各自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攻关海洋科技、打造涉海企业集群、办好涉海高校等方式,在海岸线之外实现“向海图强”。比如南京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海洋管理公共机构、三分之二的涉海高校,常州全力打造涉海装备制造名城,泰州鼓励发展科技型涉海中小企业等。江苏科创能力突出、人才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业发达,省内各设区市完全有条件做到勠力同心、分工有序,加强科研协作点燃“蓝色引擎”,为建好“蓝色粮仓”提供强大推动力。
加强涉海科研协作,要注重统筹协调。在建设海洋强省之路上,江苏提出“全省都是沿海”的工作要求;装满“蓝色粮仓”,也要从省内全域一体化的角度着手,充分运用好沿海城市、非沿海城市的资源禀赋,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原始创新能力、水产种质创制能力、养殖捕捞装备研发能力、生态养殖精准管理能力、渔业资源高效养护能力和水产食品绿色加工能力。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应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地校院企携手,充分激发各类创新资源的活力,形成海洋科研创新协作的机制与格局。
丰盈“蓝色粮仓”,还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系统谋划科研协作。长三角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产业发达,应强强联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比如,围绕重点技术联手发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又如,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共同发起全球性海洋生态保护议题等。长三角地区人多地少,以科技创新向海洋要更多食物,是我们践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应有担当。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