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55岁。那一年他被朝廷复用,再次拜相。他从南京出发,在镇江小住,坐船过长江到达扬州时,回首金山和西津渡口,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时江面远比现在宽阔,风高浪急,潮水奔腾,著名的金山还在长江以内,成为西津渡与扬州瓜洲渡的中转站和避风处,因此“西津渡—金山—瓜洲渡”就成为当时过江的主要通道,高官巨贾、文人墨客、平头百姓,但凡过江就要在西津渡盘桓。
西津渡航线早在六朝时期就已固定,当时长江的出海口就在扬州、镇江一带,西津渡因背倚蒜山(今云台山)被称为蒜山渡,它向北面对长江,东侧有象山挡住海潮,临江控海据南北交通要冲,不仅是“永嘉南渡”时北方人前往江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隆安五年(401),叛军首领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从海上杀奔镇江,蒜山上的老百姓都已经拿起了扁担,准备作拼死一搏。这时东晋将领刘裕率军从浙江长途奔袭,在西津渡一带大破孙恩军,此为刘裕人生霸业的重要一战。此后他扫平南燕、西征巴汉、攻亡后秦,直至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拉开南朝的历史大幕。
西津渡得名于唐代晚期,北固山下有甘露渡,西津渡在其西面,也在镇江古城以西,故此得名,素有吴楚要津、南北通衢、长江锁钥、漕运咽喉之称,留存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星罗棋布,名城保护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赞誉西津渡是“中国古渡博物馆”。
走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内,如同走进了时光隧道:
昭关石塔是中国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喇嘛式过街石塔,建于元代,通高5米;
清咸丰年间所建的观音洞,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紫阳洞供奉的紫阳君即北宋道教金丹派著名人物张伯瑞,传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曾临幸此地;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是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镇江后修筑而成,原长3公里多,现残存40余米;
这里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在清代,诗人查慎行留下了“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金句,于树滋《瓜洲伊娄河棹歌》记述了漕船过江的情形: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1858年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今天西津渡旁的镇江博物馆即为英国领事馆旧址。这段历史为西津渡留下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税务司公馆旧址、英工部局(巡捕房)旧址、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美孚火油公司旧址等众多古迹……
在石塔北侧,有一幢楼屋,屋上有一道门额,写着“救生会”三个大字,它凝聚着西津渡最具人性光辉、历经千年一脉相承的救生文化。从西津渡过江并非总是云淡风轻,六朝时镇江扬州之间江面开阔达40余里,《镇江志》记载,“每遇疾风卷水,黑浪如山,樯倾楫摧,呼号之声惊天动地”。唐代诗人孟浩然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遇上风浪波涛,连船客带艄公46人无一幸免;明万历十年(1582),江上沉没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人命关天,济渡救人成为西津渡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南宋,镇江郡守蔡洸就在西津渡设置了5艘能抗风浪的大船,带有明显的慈善公益性质;明正统年间,工部侍郎周忱置船2艘,招募水手30余人,搭救落水者;明末清初,金山寺僧和当地士绅设救生船,船体红色,船头挂有虎头牌,意思是出船救人,十万火急。红船救人时,船夫敲响大铜锣,渡口各船都要让道。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蒋元鼐等15人(一说18人)捐资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并制定了章程,5年后购得昭关晏公庙旧址作为会址,即现在的“救生会”旧址。有专家作过统计,京口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救生组织,比原本被认为世界创设最早的救生组织美国马萨诸塞州救生组织早成立84年,比英国皇家救生会要早成立188年。
京口救生会自设立后,历代乐善好施人士共襄义举,全力振兴,该机构活动长达200年之久,堪称古代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个奇迹。其济渡救生的运作模式影响深远,各地纷纷仿效,其标志性的红船遍及天下。今天,那些被救者的姓名已难以一一稽考,但是对那些在风涛中沉浮、在波浪里呼号的溺水者,救生船的那鲜艳醒目的红色无疑就是生的希望。我们同样也无法确知那些救生员姓甚名谁,但是他们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别人的生命。用生命守护生命是人性中最伟大的那部分,它意味着勇敢、牺牲、责任、无畏,它直接指向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仁爱。在这里,风浪越是险恶,人性越是光辉。
如今,因为长江岸线摆动,西津渡距长江已有300多米。2003年西津渡口的铁路拆除,其渡口功能全部消失,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文化遗产。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要为街区找一位代言人,苏东坡应该是合适的人选,他在西津渡蒜山松林中隐居过一段时光,满意到了想赖着不走。他给金山寺住持写了一首诗,诗名叫《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诗中最后四句是这样写的:
问我此身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能让这个一生颠沛的四川人“乐不思蜀”,西津渡当然是个好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吕鑫 周天琦 王悦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