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村晚”小舞台,展现振兴新精彩

□李群

临近新春,“村晚”火热开播。瞻淇鱼灯、提线木偶、苗族歌舞,充满民俗风情的大戏轮番登台,吸引数百万网友在线迎新春。

1981年小年夜,中国第一台“村晚”在浙江丽水上演。这些年,越来越多乡村加入“村晚”大舞台,展现了几十年来乡风文明之变、精神文化之变。

“村晚”从组织到策划、排练到演出,村民就是主角。舞台如何布置,节目有哪些,都是村民自己说了算。舞台上的演员,并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他们有可能是水电工,也有可能是种植户。平时大家各有各忙,一到年节,锣鼓声响,大家又齐齐聚首挥洒这份热爱。“贵州七弦”组织的“村晚”活动,当地村民为了芦笙笛演奏连夜赶工。这背后亦可窥见村民们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动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动情讲述自己和乡村的故事,是“村晚”的魅力之一。江苏大丰区南阳镇的村民自办“村晚”,村民自编自演,把《美丽广丰直播间》搬上了舞台,将南阳产业特色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道出了新农村产业兴、村民富、百姓欢的幸福图景。在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实现自我价值。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精湛的技艺,但“村晚”每个节目所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村晚”热的背后,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群众当主角,由群众办、群众演,“村晚”正是扎根人民需求、扎根人民生活的产物。

舞台上,演出的是身边“民星”;舞台下,欢闹的是邻里乡亲。“村晚”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在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氛围中,乡亲们丰富了文娱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收获了乡村振兴的喜悦。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中间提到了“乡风文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传承发展,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村晚”的红火,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乡村振兴大图景上,“村晚”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乡村文明新气象、振兴新精彩。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文化盛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