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十里村。珍丰源双孢菇种植基地,整齐排列着30座弧形“棉花堡”。这是为菌菇准备的空调房,走进其中一间,煦暖如春。一个个白乎乎的“小胖墩”正争先恐后从湿润的菇床里探出脑袋,亭亭如盖。
54岁的闵红梅巧手翻飞,将成熟的双孢菇采集入筐。现场技术员谢麟通在一旁介绍道:“像这种菇,在棚内温度下,24小时就可以从直径三厘米长到五厘米,就可以采摘了。”时下春节将至,双孢菇供不应求,一部分直供上海的批发市场,还有一部分订单运往山东罐头加工厂,这些菌菇会漂洋过海出现在欧洲、韩国的餐桌上。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韩国对于闵红梅只是个遥远的概念,但她在家门口享受到了这一跨国产业链条里的“红利”。“采摘工钱轮斤算,双孢菇3毛/斤,草菇5毛/斤,每月有三千多的固定收入。”这一种植基地常态化雇工30人,多为村里赋闲的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在她看来,在家门口“上班”,赚钱补贴家用,干活就当锻炼身体。最厉害的采菇高手眼尖手快,一个月干了一万八。
“乡村振兴,必须得产业带动。”淮阴区淮高镇十里村党委书记马红军说,一开始搞菊花种植,但是村里地势低雨季易积水,首次创业赔了。经过慎重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本地食用菌市场还有空缺。2019年6月,从7个棚子起步慢慢做大,如今正在筹划继续扩大规模。
走出“棉花堡”,马书记带着记者参观了菌包生产线。玉米芯、棉籽壳、玉米粉、豆粕……搅拌后经过117-119℃的高温灭菌,随即强冷入库,在流水线上进入无菌室“接种”。半个月后,菌包会发出密密麻麻的白色菌丝。“菌包搬回家,破口,喷水……很快双孢菇就长出来了,比种地简单多了。”马书记介绍,基地发动村民养菇,拿一批菌包不用花钱,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公司回收成品菇抵销菌包成本,剩下的都是农民的收益。
“可以自己去市场销售,更多是靠着公司的平台销售。”一开始,只有蒋红军等4户村民“胆子大”,一路跟着公司种菇。春季养平菇,忙乎4个月,伺候1.5万个菌包,每年增收5万。如今,更多的村民向老蒋请教打探,有样学样开始了“养菇计划”。
“基地的食用菌现在已经发展出一二三产业,抖音和拼多多的店铺都已经运营起来,冷链分拣中心正在筹划,研学游也在试水……” 江苏珍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驰是名90后,退役回乡创业,他觉得农业越做越有意义,眼下他瞄准了菌类里的“爱马仕”——羊肚菌,准备大批量生产这一高附加值的菌包。让这一“高档菌”在村民家中绽放更多“致富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见习记者 易梦涵
视频 易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