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无锡分会场,夜游太湖的美好一幕让全国观众难以忘怀——万顷湖光、船帆轻扬,来自各行各业的“升帆手”迎风而立,传递出立于生态协同之上破浪向前的发展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无锡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2024年首次实现年度Ⅲ类,达到“良好”湖泊标准,与之相伴的是,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十年连上10个千亿台阶,去年新增一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无锡单位GDP能耗降幅已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
两条不断交叠的发展线一次次打破“历史之最”,验证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产业之美,伴着无锡“好山好水”,因生生不息而魅力无穷。
直面生态的绿,打造绿色“升级款”
“燃气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和窑内空气通过循环风机直接输送到室体,经制品吸热后,又将余热气体经循环风机吸入,送到燃烧室进行二次加热,再次送入室体。”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是陶瓷耐材行业不可回避的话题,位于“陶都”宜兴的江苏嘉耐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绿色转型的摸索中,给出了一份通过热能的循环往复实现降本增效且可供复制的“绿色方案”。
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无锡需优先回答存量企业调优调绿的“必答题”。与嘉耐高温一起,长强钢铁等共9家企业去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亲历十几年前的太湖供水危机,在绿色转型上不断做“加法”已然成为无锡各界的共识。去年,无锡第三轮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三年行动”收官,不光培育出了一批“绿色样本”,还涌现出众多“升级款”。
已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年减碳排放约6.5万吨的兴澄特钢,去年“资源综合利用100MW煤气发电项目”并网投运,将提供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热效率可达40.5%;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两年内排放量减少90%,水资源使用量减少15%,升级成为全省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完成绿色化“闭环”。2024年,无锡新增14个国家级绿色制造标杆、102个省级绿色制造标杆,国家级绿色园区新增数量列全省第一。
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之下的“藻退草长”,还表现在作为技术赋能主体的无锡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去年该集群产值2105.7亿元,同比增长1.8%。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表示,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浪潮推动,节能装备全年营收增长2.9%。紧抓机遇,泰源环保“TIMP-40000t/d模块化装配式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设备”可节约占地60%、节能减碳75.44%、生态施工三废减少90%,去年获评省“首台套”,打开市场空间点“绿”成金。
“去年共有103个项目纳入市级节能重点项目库,193家企业完成能效诊断。”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表示,企业向绿转型已迈入新阶段,基于绿色转型成果,无锡探索“零碳”工厂建设,是继苏州之后全国第二个公布“零碳”工厂试点名单的地级市。“将深入推动重点行业以及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实现绿色低碳重大成果产业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深入指导双良、远景等13家试点企业开展‘零碳’工厂建设。”该人士表示。
挖掘技术的绿,要素重组提升“精益化”
绿色化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迈向高端,以更为精益的生产方式取代以往低效、高排放、高能耗的传统生产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无疑是绿色转型的必经之路。
普天铁心于2017年提出实施“普天智造,绿色之心”变压器铁心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旨在利用数字协同技术,革新铁心硅钢型材生产与流转过程。在质量管理信息化下,硅钢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工艺系数变化大和空载损耗增加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铁心空载损耗降低3%。显而易见,收获绿色荣誉的企业往往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典范。
“数字化发展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创新、能源管理等提供技术、工具、平台与优化方案,绿色化发展为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业可持续发展、繁荣数字消费市场等提供应用场景与发展路径。”无锡市工信局人士表示,尤其在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去年出台的无锡市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意见中,并列提出效能绿色化和工艺先进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产品高端化。目前,无锡世界“灯塔工厂”累计达到4家;去年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2个、数量全省第一;省级智能车间达到551个,覆盖了全市主要制造行业。
无锡市工信局人士认为,年初,雪浪工业大模型与金石大模型凭借创新实力实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备案“零的突破”,为无锡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工业生产打开空间。
目前,无锡正开始实施新一轮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据介绍,这一轮将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不够完备、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推进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产业“链式”转型,实现链主企业或平台企业引领下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建设,推广“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链、特色园区“点线面”结合,完善“智改数转网联”推进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无锡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
打造体系的绿,新质产能层层释放
去年,有这样一类产业格外新颖、耀眼。他们“体积”不大,小到让熙攘的梁溪老城也能盛满追星问天的理想;“消耗”不多,仅靠太阳、风力、水等就能满足用电需求;前景广阔,为无数无锡传统企业搭梯架桥参与前沿竞争……新技术牵引下,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速成长,让一场关于产业能级提升的系统行动在去年得见真章。
“绿色发展于城市来说是一场考验定力的长跑,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域之功。”业内专家表示,以新型工业化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攀高向强,涉及科技创新、产业谋定等多个层面,生态理念贯穿始终,新质产能才得以层层释放。
“要看到,连续10年跨台阶的增长背后,是连续1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省第一。”龙王山下,长广溪畔,一条长11.8公里的山水东路段衔接蠡湖、太湖,贡献绝美风景的同时,集聚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诞生了“奋斗者”号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在山水间搞创新”是其真实写照,在自然生态的最美“舞台”上,无锡孕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43家,新质生产力加速上新。
南拥太湖、北枕长江,无锡的“绿色定位”在多年深耕中被赋予更多产业内涵。无锡是江苏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重要一极”,处于“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的地理中心,完全可以发挥牵引作用、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无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紧扣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主线,优化产业体系化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出重大产业技术、颠覆性前沿技术、重点领域优势技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4个重点;系统抓好稳运行、强产业、增动力、促融合、添绿色、育企业六项重点任务,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智造强市和具有卓越影响力的新时代工商名城,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贡献工信力量。(韩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