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节后用工观察(下)| 一个 “稳”字,道出就业市场几多不易

2月8日,在南京市数字零工市场,记者遇到21岁的求职者章丽,谈及新年愿望,她坦言就是想找一份稳定工作。

巧的是,节后奔波各地的佳世德人才科技集团招聘负责人吴炳健新年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为企业招聘的员工能安心工作,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轻易离职。

节后第一天便赶到陕西接工、招工的南京市雨花台区人社局副局长沈宇表示,如果劳动者稳定就业,用工单位稳定用工,政府部门稳就业的压力就会小得多。

一个“稳”字,道出了求职者、用工单位和政府部门三方共同愿望,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两位年轻人的职业路径启示

章丽之所以求稳,与她的职场经历有关。中职毕业3年半的她已经换了4家公司。翻看她的职业经历发现,她在4家公司最长的做了13个月,最短的只待了3个月,月薪都在五六千元左右。当天应聘的杉金光电的一线操作工岗位月薪也在6000元左右,工作内容类似。问及为何频繁跳槽章丽表示,第一次跳槽是因为公司的餐食难吃而且工作时间太长,第二次跳槽是想跟表姐一起工作好互相照应,最后一次因为产线调整自己被精简了。

记者在节后各大零工市场遇到很多类似章丽这样频繁跳槽的年轻人,他们年轻,中职或大专毕业后一直从事技能单一、可替代性强的工作,希望新的一年有稳定工作,有更高收入,但往往事与愿违。

采访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用工情况时,记者遇到同样年轻的公司生产技术部高级主管任昌敏。任昌敏的职业经历很简单,7年前从淮海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入职该公司至今。他从一线工人干起,跟着师傅学,一点点钻研技术,职位也很快从普工、主管、高级主管,薪资待遇比刚进单位时涨了三倍,成了很多人羡慕的白领。如今,面对记者镜头的任昌敏自信阳光,聊起技术变革头头是道。“现在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不愿意进企业,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考公考研,只有不到1/5同学还在制造业,这两年我去高校招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依然这样。”任昌敏表示,现在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制造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随着智改数转和人工智能普及后,制造业对于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的本科生更为渴求,待遇也不比机关事业单位低。

“高薪稳定工作是每一个求职者的愿望,但拥有一技之长才有选择的底气,短期内频繁跳槽很难学到真本领。”南京鹏达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开贵建议求职者瞄准个人兴趣和企业发展潜力寻岗,一旦落实工作就埋头踏踏实实干几年,“三五年后你就是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哪怕有一天不得不重新求职,你的经历也会助你尽快上岗。”

用心留人提高企业节后返岗率

节后到正月十五,国内抢工、招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招聘岗位大多为一线普工。招工企业分两种,一种是为企业每年员工的正常流动补工,另一种是大批员工离职或企业扩大规模亟需招工。前一种的招聘经理大多淡定,面对应聘者挑挑拣拣;后一种招聘经理比较焦虑,往往会在招聘现场主动招徕求职者,登记人员基本上来就要。

淡定招工是因为公司节后返岗复工率高,底气足。宿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前几年的招工难,当地人社部门引导企业规范用工,鼓励通过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改善企业生产条件、重塑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员工。

长电科技、秀强集团是宿迁几年前重点保用工服务企业。每年春节前后这些企业忙着各地招工,但今年这种现象改变了很多。截至2月10日,长电科技、秀强集团、箭鹿集团、金田塑业等企业返岗率已经近100%。

记者发现,今年节后奔波于招聘市场的用工单位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纺织服装、餐饮服务等智改数转没到位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大的头部企业集团并不多。各地的监控数据也显示,规上企业返工率普遍高于中小企业。

专家表示,随着国内人口红利减少,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稳定员工队伍的重要性。江苏佩捷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职工2500余人,其中外省员工约300人。公司节前为留在宿迁过年的员工备好年夜饭,送上新春礼包等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并做好返乡过年员工返工对接,目前300名外省员工全部返岗。江苏新凯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丛德明表示,稳定的员工队伍减少了招工成本,省去了培训费用,让节后开工更加高效。

稳定用工的理念也让很多企业改变招聘喜好。虽然现在线上、线下招聘渠道众多,但更多企业首选企业老员工推荐介绍新员工。在苏州,老员工节后为企业介绍一名新工人,成功上岗后每人可以拿到千元以上的推荐费。很多招聘经理表示,老乡带老乡,新员工对企业认可度更高也更稳定。

常熟市还创新运用老乡优势,依托常熟农商银行下属兴福村镇银行在云南、河南等中西部欠发达县域的32个金融服务网点,发动金融业务员走村入户跟当地人相熟的优势,为常熟企业帮忙招工。春节后,已为当地招工超600人,近期陆续通过点对点包车来苏。

破解结构性矛盾夯实民生之本

节后热闹的招聘活动,让人看到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大韧劲。经济发展是就业稳定的基础。去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新春伊始,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复工,各地围绕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忙得热火朝天,也让劳动者对新一年江苏的就业机会充满期待。

与此同时,伴随着江苏产业迭代升级、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其释放出来的岗位需求也在迭代变化,因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的就业矛盾不断凸显。全省公共就业机构数据显示,五成左右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的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平均每2个高技能岗位只有1名符合条件的劳动者,“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更是急需紧缺。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曲艳玲说,因为市场上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太难招,只要企业一线员工愿意学习新技能,公司都会提供免费培训。

夯实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帮助劳动者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帮助企业招到所需人才,成了政府就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和难点。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江苏这两年一方面积极开展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需求的影响评估,拓展平台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康养经济等新就业领域,通过提前介入产业布局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变化,挖掘就业新增长点;另一方面积极修订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推动就业资金从兜底保障型向促进提升型转变,重点保障技能培训、创业孵化、购买服务等项目。

为提升劳动者的适岗能力,江苏一方面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拓展“苏科贷”“人才贷”等金融服务,实施重点领域重点人才支持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围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要求,从完善职业教育招生机制、推行“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主体作用等多方发力,加快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