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小小的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蕴藏着丰收的密码。如何将种子安全保存5年、10年甚至数十年?在种质资源基因库里能够找到答案。
在紫金山南麓,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项目今年进入建设“冲刺”阶段,项目主体结构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工程施工和室外环境工程施工,预计今年下半年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保存55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样本的保存能力,保存质量和研究利用水平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建于山坡上,有两大功能区
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玄武区孝陵卫街道的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项目建设现场,在省农科院园区东侧一处山坡上,可见一座崭新的现代建筑,外墙覆以浅黄、深灰相间的花岗岩,在阳光的照耀下,明亮的玻璃幕墙和银灰色金属幕墙熠熠生辉,建筑整体风格典雅庄重又不失科技感。
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是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科学设施,也是推动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种业振兴的标志性工程。为有效改善现有种质资源库库存不足、保存手段单一、信息化及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2021年,江苏省政府批复立项建设江苏省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项目,并于2023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项目整体规模为13300平方米,建设种质鉴定实验楼、低温种质库两大功能区。
走进低温种质库功能区,入目是层层叠叠的样品货架,制冷机组等专用设备已安装就绪。库区内壁为一堵泛着金属光泽的保温墙,在尚未安装门的门框处,记者观察到了保温库墙的构成——两层厚厚的不锈钢板材,中间夹着约20厘米厚保温材料。项目建设实施单位、省公建中心该项目负责人陈李彬介绍,低温库四周包括顶部、底部均由这样的“墙”包裹,配合制冷除湿设备使库内达到低温、低湿等保存条件,形似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建造了一个低温“休眠舱”。
根据规划,低温库三层为中、长期库,其中中期库储藏温度-4±2℃,空气相对湿度小于50%,种子样本可以安全存活15至20年,长期库储藏温度-18±2℃,种子样本可以安全保存50年以上。二层为短期库,设定温度为4℃,用于种质样本的临时保存。一楼设置了生物样本超低温库,利用液氮罐保存畜禽的精液、受精卵、胚胎,植物的花粉、休眠芽,微生物的孢子、菌丝体等农业生物样本,罐中-196℃的低温环境可使所储样本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滞,细胞处于永久的存活状态。
机器人“助手”,存取更高效
据江苏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8年,省农科院建成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期库,承担全省农作物种子类种质资源和区试标准品种的保藏任务,保存各类遗传资源近15万份,种质库现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保存55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样本的保存能力,总量提升3.3倍,保存质量和利用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对大幅提升的保存量,在项目规划建设伊始,也融入“智慧”元素。
记者在中、长期库区看到,两侧高大的货架之间的地面上,一根长长的导轨贯穿始终,尽头是一个橙色的堆垛机,这是项目引入的自动化存储设备,包括自动化立体库货架与存储单元、自动堆垛机系统、辊道输送机系统、搬运机器人、挑拣机器人、库外传送机构及识别系统、智能双道门及联动控制、库内一体化视觉系统、库外操作终端等。
区别于4米高的短期库,中、长期库货架高达7米,且样本量更大。依托自动化存储设备,工作人员可通过终端操作机械臂,存取资源样本效率更高。在施工时,专业团队参与设备安装质量管理,包括货架片是否垂直、储存单元是否水平、堆垛机运行是否平稳、自动化挑拣操作是否精准等。“安装误差要求不超过1毫米,以便在后期运行时实现精准存取。”陈李彬介绍道。
全力冲刺,助力种业振兴
早在建设启动伊始,项目就跑出了“加速度”。在施工许可证办理过程中,南京市、区多部门及属地街道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在严格遵循相关程序与审批流程的前提下,前置材料提交后仅2个小时,项目施工许可证正式获批、允许施工。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作为江苏省级政府投资集中建设项目,省公建中心作为建设单位,按照管理要求主动对接使用单位省农科院和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定期召开工程例会,优化工程设计,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管,确保生产安全和工程质量。
项目建设地块东西最大高差近9米,在设计时,项目利用现有地形地势,合理布局人防工程和停车库,并以连廊串联低温区与实验楼,既保证了储藏区的防震和消防要求,也提高了样本流转效率。综合基因库实验楼内提前规划了基因评价实验室、学术研讨区、标本展陈区等多个功能分区,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奠定基础。
据悉,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交付使用,将满足我省未来30年农业育种、基础研究、产业化发展需求。投用后,农业科学家将围绕我省农业发展需求,依托综合基因库开展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研究,持续发掘优异基因,不断推动种质创新改良,培育出更加优秀的新品种,让百姓“饭碗”端得更稳。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不远处,毗邻省农科院的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今年上半年也有望打下“第一桩”,对标打造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种业研发核心科技创新高地。重大项目全力冲刺,一粒粒“种子”生机勃发,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奋进在 “希望的春天”里。
通讯员 彭海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邓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