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江苏·新农人|陈杰:科技赋能,小芡实长出大产业

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芡实是睡莲科芡属植物芡的成熟干燥种仁,因果实外形酷似鸡头,又名鸡头米,受到许多食客喜爱。

初春并非芡实采收季,淮安芡实产业协会会长、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却依然绕着这种小果实忙碌不已。“人勤春来早嘛!我们正在和淮安本地一家企业合作,研发芡实无水去皮剥壳流水线加工技术,同时制定今年的收购计划。”他说。

1995年,陈杰的父亲从苏州引进芡实到淮安种植。同一年,陈杰出生。也许是这种奇妙的缘分,2019年,陈杰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一脚插进芡实田继承父亲产业。恰好产业富民政策的春风迎面而来,在960万元省级资金的扶持下,父子俩兴建了厂房等设施,专研芡实种植和加工的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车桥镇的芡实由原来的3000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苏芡单体种植基地,包括周边金湖、洪泽等地全市有6万多亩,产业潜力非常大,这让我信心倍增,立志要把家乡的芡实产业做大做强。”陈杰说,公司现有自有芡实基地2870亩,生产线2条,年销售7000万元。

种植芡实不是个新行当,但怎么把这种水生蔬菜的生产过程变得标准化,难倒了许多人。这几年,陈杰正是动了许多科技赋能的巧心思。

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门出谋划策下,创兴德公司携手科研院校攻克了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初加工效率大幅提升,这一技术的突破直接带动了芡实规模化发展。2021年,公司制定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领了芡实标准化种植模式;2023年,公司相继引进苏芡20号、苏芡21号2个高产芡实新品种,亩产200斤,亩净利2000元以上;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据此建成国内首条鲜芡实超低温锁鲜速冻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200万斤。

好产品,要产得出、销得走,卖价还要高。为扩大知名度,淮安芡实产业协会完成“车桥芡实”商标多类注册。为提升产品品质,淮安在车桥镇建设万亩芡实种植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单元,将去皮剥壳加工过程中产生皮壳制成有机肥和水稻育苗基质充分利用,把初加工尾水就近灌溉到稻田,发展“芡实+大米”产业,公司芡实产品获得芡实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

为拓宽销路,创兴德公司联合江南大学等9所高校攻克了芡实延时返生等技术难题,开发出了芡实软糕、芡实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丰富了芡实的产品形态。同时,与盒马鲜生、东方甄选、与辉同行等大型平台合作。接下来,在车桥镇政府的扶持下,公司还要投入1.2亿元新建冷库、物流配送和芡实食品生产厂房,为淮安芡实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富民是最终目的。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陈杰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为周边种植户提供种、收、运、储、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带动群众就业2600余人,增加群众务工收入5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8万元/年。为此,他先后获评淮安市农业创新创优带头人、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区首届最美青年人物提名等。

“我坚信,未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淮安的芡实产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陈杰表示,下一个五年,将努力解决芡实高产新品种培育、高效加工等技术瓶颈。他还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继续推动“农民职业化”。“希望构建完善的职业认定体系,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新农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陈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颜颖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