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江阴:破旧立新,一场“工改”见证产业转型的破局之道

  2021年,一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在江阴全域启动,如今,江阴迎来工改“丰收季”,一批批工改项目结出“硕果”。“5个分厂近20个车间,过去搞生产还需要在各分厂间来回奔波,现在终于归拢到一起,管理起来方便多了。”璜土村村富项目是工改的典型项目之一,近日,当地企业科诚技术负责人带着旗下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入驻,“要是没有工改腾出这块地,现在恐怕还在四处‘打游击’呢。”

  老项目产出不高、新项目无地可用,这种“新与旧”的矛盾制约着江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率先探路、改革攻坚,推动现代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优质产业项目竞相迸发,江阴工改经验成功入选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近日,记者行进在江阴这片制造业热土,从一个个工改项目上感受“新与旧”的破局之道。



  产业集聚打造“新样板”

  不久前,江阴首个绿色印染集聚区——徐霞客印染创智园投入试运行。“之前16家印染企业分散在全镇各处,如今,5家决定退出市场,剩下11家全部入园,新园区还吸引了周边祝塘镇、青阳镇的两家印染企业。”负责管理整个园区的是陈炫均,这个“90后”企二代过去是天香染整的总经理,现在是徐霞客印染创智园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管理一家企业到管理一个园区,他亲眼见证了新园区的拔地而起,“就好像看到进入垂暮之年的行业一下子又焕发了生机。”

  陈炫均的感受,园区首批13家企业都有。“过去受制于相关政策,印染设备只能淘汰不能更新,技术已跟不上市场发展。”江阴绒歌纺织入驻了园区的染整四车间,看着眼前忙碌的生产线,企业负责人王慧婷感慨万千,“恰逢省级层面出台了印染项目新政策,当地政府又腾挪出了土地,生产上实现了无缝衔接。”让王慧婷觉得更为舒心的是,新园区污水处理设备、安防设施一应俱全,带着设备进厂就能安心搞生产。

  产业集聚“新样板”一个接着一个涌现。从江阴市工改办获悉,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江阴建成了微电子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形成“20个制造型园区+10个创新型园区”的规划愿景。清退89家各类小散乱污企业后,微电子产业园成为远近周知的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产业园负责人费凯介绍,“如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节点的企业,都能在这里得到供应链支持、找到潜在客户伙伴。”



  项目落地有了“新空间”

  “这个运送叶片的‘机器人’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这个电解槽起降‘机器人’则是新研产品,它们的特色就是块头大。”在村村富项目内,科诚技术副总经理朱卫国开始了每日巡视,记者从他口中了解到,靠着这些新能源领域的“大块头”先进设备,科诚技术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伴随着发展也有苦恼,“‘大块头’必须有大厂房,没有连片空间,上新一个产品只能新租一个厂房。”

  村村富项目落地后,制约科诚技术发展的空间难题迎刃而解。“和当地政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就盼着能够更早一点投用!首批已搬来3个分厂10个车间,希望后面陆续都能进入新园区。”朱卫国边走边介绍,“这个厂房制造新能源装备,这个厂房制造电解槽镍网,这片空地未来制造镍条……”朱卫国算了一笔账,即便是一边搬家一边生产,进入村村富项目这一个月的时间销售就可突破一亿元。

  不只是像科诚技术这样的本地优秀企业,还有不少具有竞争力的外部项目都争相落地江阴。据统计,江阴推进工改工作以来,已形成新的可用产业用地超1000万平方米,形成集中连片超大地块5个,超1000万平方米可用产业用地空间中,已用于项目建设超620万平方米,落地项目104个、总投资866.68亿元、完成投资328.59亿元。



  土地利用植入“新理念”

  经由一场场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利用,土地利用的新理念影响着江阴新一代企业家。“二期项目投用后,我们还想去外面招引更高端的印染企业,提高单位面积税收。”站在徐霞客印染创智园的智慧园区平台前,陈炫均指着大屏上实时更新的数据向记者透露,进入园区的企业,排污指标和纳税数据挂钩,实现产业项目的优胜劣汰,“原来印染企业平均每平方米税收不到150元,从初步运行效果来看,预计可超750元。”

  距离印染创智园不远处的海润光伏地块也已“脱胎换骨”。“工改前,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厂房出租给小微散乱企业,每平方米税金不到50元;工改后,太阳能级硅单晶生长设备、橡胶轮胎机械等5个项目接连落地,投用当年入库税金5663万元,每平方米税金已超500元。”徐霞客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办公室主任周莉娟介绍,不仅如此,有关方面还把占地上万平方米的老员工宿舍改为人才公寓,整租给园区企业使用,为一批优质企业解决了人才落地问题。

  拥有了连片厂房的科诚技术也在不断扩大产能,为提高单位面积税收作 贡献。“这些镍网编织机都是自主研发的,现在卖的是编织出来的镍网,电解槽里这些镍网一层层叠起,一台电解槽就要用许多张。”朱卫国告诉记者,目前,200多台镍网编织机正陆续进场,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后续还会从卖产品向卖设备延伸,进一步扩大单位面积税收。”(唐芸芸)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