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鑫
阳春三月,草木蔓发。
在江苏拈花湾,春色“搭配”唐风宋韵建筑,吸引游客身着汉服拍照;在山东孙子文化园景区,创新融合兵法文化、古典诗乐等元素,推出花朝拾遗、汉服巡游等国风文旅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共赴春日之约;在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春风与旋律交织,沉浸式音乐会为游客“解锁”更多春日惊喜……连日来,各地迎来以“春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热潮,观演出、品民俗、享美食、赏花景,民众出游热情高涨,传递出对“诗与远方”的美好向往,激活带动更多文旅消费场景和产品创新,推动“春日经济”迸发生机活力。
消费旺,经济强。消费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既是支撑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行各业寻求突破与增长的黄金期,无论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樱花,还是晴朗蔚蓝的天空、绿草如茵的田野、碧波荡漾的湖水,都极大提升人们踏春出游、亲近自然、赏花看景的意愿。当“春日游”遇上“国潮风”,从“剧效应”到“花经济”,各地抢抓机遇、拉动消费,纷纷“上新”文旅融合产品,推出“赏花+市集”“赏花+非遗”“赏花+研学”“赏花+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助推春日旅游提质增效,让“花期”有效延续。“春日经济”始于花,又不局限于花。歌舞剧、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同样热度不减,正创造更多春日消费新机遇,持续提升由花而生的附加值,催生“春日经济”的深厚潜力。
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年味经济”带来文旅“开门红”,到“春日消费”接棒保持“文旅热度”,从热门IP的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到鲜花“颜值”转化为产业“价值”......“一季红”到“四季火”的背后,是创新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的“叠加效应”。放眼未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挖掘独特文旅亮点,定能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完全释放出来,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求与服务供销两旺,展现着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折射着春日经济的蓬勃生机。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田野,从特色景区到街头巷尾,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交相辉映,正成为旅游业绽放持久魅力的关键。尤其是当前,居民消费持续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等方向升级,更加注重故事性、体验感、慢节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适应消费需求新特点,持续丰富旅游消费新体验,持续增加科技含量、文化内涵、审美感受、互动体验等内容,创新打造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亮点、增长点,推动“春日经济”的好势头延续下去,变“春日限定”为“四季常青”。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旅游消费市场“软环境”,注重不同类型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大力治理旅游乱象、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对哄抬物价、强制消费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肃惩治,促进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处处春光无限好,踏青奋进正当时。开年以来,全国消费市场活力满满,为持续向好的中国经济写下生动注脚。立足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持续提升“春日经济”的底色与成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定能进一步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推动“中国号”经济航船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