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守护网络清朗,拒做数字时代“透明人”



2025年,中央网信办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进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务产品和常见生活场景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典型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网信中国)

你的快递运单可能正在暴露你的购物偏好,你的定位APP可能正在偷偷画着你的行动路线,你的健身轨迹可能正在勾勒你的生活半径……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当代人正在经历的数字困境。数据裸奔时,我们比想象中更“透明”。某知名平台被曝光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信息,甚至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这些所谓的“智能服务”背后,是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的黑色产业链。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网络诈骗案件中,64%的源头是个人信息泄露。保护隐私本应是数字时代最朴素的诉求,如今却成了需要专项治理的“奢侈品”。

技术向善,让“守护”比“窃取”更聪明。在这场数字猫鼠游戏中,科技守护者正在用“魔法打败魔法”。比如,杭州某医院上线的“隐私计算平台”,让医疗数据在研究中“可用不可见”,既推动了科研又保护了患者隐私;深圳试点“数据沙箱”,企业需在监管沙盒中处理用户信息,就像给数据装了“保护套”;支付宝推出的“隐私保险箱”功能,让用户在分享付款码时自动隐藏完整账号……当技术不再只是资本逐利的工具,而是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数字卫兵”,我们便能看到科技向善的温暖光芒。

法治亮剑,让“数据霸权”无处遁形。如果说技术是守护隐私的铠甲,那么法律就是斩断黑手的利剑。2025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升级版”,不仅细化了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强化了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更加大了违法处理处罚力度。今年2月,广西大学法学研究生丁明就南宁一家山姆超市要求顾客进行人脸识别,涉嫌违法一事向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予以正式立案。当法律的天平开始真正向个人信息主体倾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治进步,更是对数字正义的不懈追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守护好14亿人的“数字尊严”,是构建数字中国最坚实的基石。保护个人信息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更需要全民参与构建“数字长城”。当我们主动拒绝“不勾选协议就不能用”的霸王条款,当我们在发现可疑链接时轻点举报按钮,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科普隐私保护知识,都是在为这场“数字护法运动”添砖加瓦。当技术的马车不再肆意狂奔,当法治的缰绳愈发坚韧有力,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安心地在数字江湖里“仗剑走天涯”,我们终将迎来“数据向善、隐私无忧”的美好时代。(雷戈)

来源:江海明珠网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