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无锡:护“旧”拓“新”,在“百宅百院”里唤醒春天

 梅花、玉兰、樱花、海棠……入春以来,东林书院、薛家花园、钱锺书故居、云薖园等老宅子里的花儿接力绽放,人们避开人山人海的公园景区,走进一座座古建老宅,赏花、品茗、观展、听曲、体验非遗手作,享受美好的春日时光。

  《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收官,到去年底,无锡累计打造了百余个古厝活化利用典范。通过深挖、提炼宅院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宅院故事,并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功能、新业态、新场景,一处处历史建筑被唤醒,升级为多功能的空间,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然而,工程收官后,如何延续焕新成果,推动宅院真正复苏?



  推动功能迭代,增强持续吸引力

  曾经大门紧闭的云薖园,配合季节与花事,推出了花卉主题书画展和插花展,换了种方式延续热度,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借着观展赏花之机,得以细细品味这座无锡城中精致的私家园林;3月15日至4月30日,东林书院开展“东林寻芳”春日限定活动,邀请市民游客赏书院美景、打卡盖章,定格春日美好瞬间,东林工坊更迎合春日氛围,推出春季“天子六工”系列原创手作体验,将满园春景与日常好物相互融合;在薛家花园美学空间,游客杨女士发现,这里不仅能挑选精美的故居文创,还能品尝地道的无锡特色小吃,更令他们一家惊喜的是,“正巧赶上评弹表演,东西都很好吃,评弹也很好听,环境雅致又舒适,强烈推荐。”

  经过改造提升的古建老宅,不再是单纯的文保单位,而成为有温度的文化空间。这些空间打破了以往相对单一、以公益性为主的模式,使得宅院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无锡的古建老宅中,东林书院的焕新起步较早,成效也最为显著。“我们通过‘学、赏、读、养、食、创’六大板块持续吸引游客,如今还在尝试推出季节性的主题活动,推动空间功能的迭代升级,持续增强书院的吸引力。”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书院格外注重将书院的文化资源与游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行活动策划,很多活动已经实现常态化,进一步巩固了宅院的活化利用成果。

  据悉,今年春季,东林书院的知名品牌活动“琅琅读书在东林”青少年经典诵读班再次启航,由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素洁担任主讲老师,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解读古文、学习唐调吟诵和书法、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我们希望在东林书院,孩子不仅是学习经典,更是在千年文脉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该负责人表示。



  提炼地域符号,打造“无锡特色”IP

  江阴利用龙砂医派代表性人物曹颖甫的故居,联手江阴市中医院打造中医便民服务点,使之成为“参观游览+惠民工程”的体验平台。宜兴丁蜀镇前墅自然村,创烧于明代的古龙窑延烧至今,300平方米的龙窑展示馆内,凝练了古法柴烧技艺的精髓,展示着古今陶文化的鲜活姿态。无锡市中心,阿炳故居里缓缓流淌着动人的乐章,钱锺书故居中深情讲述着两位老人与书有关的过往,顾毓琇纪念馆引导人们走近顾毓琇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往北走,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归来,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氏公立蒙学堂旧址,胡汉学旧居,胡氏积谷仓旧址“四馆”启用,延续着书香故里的耕读精神。往东去,顾宪成纪念馆焕新开馆,在顾宪成的读书地,而今的锡北镇泾声书场里,少年的琅琅书声穿越历史而来……一座座古建老宅,生动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时代生活,也在续写着新的故事。

  一座宅院就是一个独特的城市文化IP,让文物活起来,才能塑造城市个性。专家指出,宅院活化利用的关键在于提炼其蕴含的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而宅院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要素也在于此。因此,在宅院开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探索讲故事的方式,并能将艺术、历史、地方饮食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宅院活化,从而形成独特标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宅院的不同属性,构建起特色文化地标集群,比如通过串联东林书院、顾宪成纪念馆、钱锺书故居、顾毓琇纪念馆等点位,设计主题书香游线,并结合手绘地图、智慧导览系统提升游览体验。据悉,目前在我市推出的中英文对照《无锡音乐之旅手绘地图》中,以音乐为脉,串联起了阿炳故居、锡剧博物馆、惠山映月里等共计38处音乐地标,也打开了人们认识老宅的新思路。



  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

  尽管“百宅百院”工程实现了无锡老宅院“颜值”“内涵”的双提升,但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宅院因运营资金不足导致活动频次受限,部分传统业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还有少数宅院陷入“修而未用”的困境。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无锡正探索多维破解路径。针对内容创新难题,AR/VR技术成为解题思路之一。春节前,拈花湾的一条AI创意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视频里,借助无人机、烟花秀与禅意建筑虚实结合,一指点亮拈花湾、漫天烟花绽放的画面惊艳世界,不少网友直呼真想目睹这一壮观景象。3月21日,视频中“拈花一指点塔”“蓝莲花开”等震撼画面,从数字世界破屏而出,在拈花湾景区转化为实景演绎。传统地标建筑拈花塔同步焕新升级,“璀璨双塔”解锁文旅产业演艺新体验。“将类似的内容和创新手法用在老宅院中,可以增强宅院展览内容的体验感。”无锡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资金保障方面,专家建议尝试“文保基金+社会捐赠”模式,通过设立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吸引乡贤、企业定向认捐,为宅院日常维护提供“造血”机制,或是将成熟运营的古建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长期运营。破解人才短缺困境,则可以尝试与高校共建“古建活化实验室”,定向培养既懂传统营造又掌握数字化展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邀请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创作,形成“技艺展示—文创开发—带徒授艺”的活态传承链条。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还需完善宅院评估体系,建立“文化价值、商业潜力、社区融合度”三维指标,避免盲目开发。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让古建老宅真正成为“可阅读的历史、能体验的文化、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在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中续写城市文脉。



  激发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合作生态

  南长街上,古运河畔,一座老宅正在进行装修,一家科技企业即将进驻。“很乐意成为梁溪区古建老宅的‘产业合伙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之所以把公司选址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正是看中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这里是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主舞台所在地,而公司有很多跨国业务,这里将成为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绝佳场所。据了解,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拆改留租、城市更新为契机,梁溪区广泛招募“产业合伙人”,并出台了《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管理办“产业合伙人计划”工作细则》,发布了梁溪区内国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30处古建老宅,计划招引资源占用少、产出效益好,有文化展示度和产业创新力的项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建老宅的保护利用。

  据悉,今年上半年,梁溪区还会有9处老宅完成修缮,加入“产业合伙人”计划。在梁溪,古建老宅不仅提供文化艺术、文创售卖、演艺餐饮等服务,今后或将以功能性总部、机构服务、金融资本、科技创新等面貌“活”出新的精彩。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结合梁溪的产业特色及不同片区古建筑的特点,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推进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模式创新。业内人士指出,梁溪区的“产业合伙人”招募计划无疑为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打开了思路,对于老宅的运营应鼓励社会资本的介入,可探索“政府+企业+基金会”的模式,吸引更多力量参与运营,提升活化的市场化水平。

  专家建议,依托古建老宅的平台可以开展校地合作与人才孵化,比如相关单位可以与高校共建文创设计基地,培养专业人才,并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与销售,形成“参观+消费”的闭环;也可以引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让其长期驻场创作,从而增强宅院的看点以及文化活态传承的能力;还可以探索与社区共建,拓展惠民服务,进一步开放市民参与空间,增强在地认同感。

  这个春天,无锡的一座座古建老宅正努力实现从“物理焕新”到“生命力复苏”的跨越。人们也期待能将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无缝衔接,让宅院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能成为市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张月、韩玲)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