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心瑶
清明时节农事忙。农时,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就是生命线。清明前后,气温逐渐回暖,雨水充沛,土壤湿度适宜,正是播种、育苗、耕地等农事活动的黄金时期。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走来,中华民族就深谙“不违农时”的道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句朴实的农谚深刻地揭示了遵循农时的重要性。农民们在清明时节抢抓农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丰收的执着追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在夏秋之际收获满满的喜悦。
内蒙古当地抢抓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全面启动小麦春播;河北3300多万亩小麦长势向好,当地通过智慧灌溉浇水补墒,让冬小麦喝饱喝足第一茬“返青水”。在安徽,早稻、再生稻进入全面育秧阶段,一个个自动化育秧工厂里,智能化育秧把出苗时间缩短了10天左右,每亩还能增产10%~15%⋯⋯眼下,各地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为夏秋农作物丰收打下基础。
春天,是耕耘希望的时节,也是绘就“丰”景的最佳时机。
良田为“纸”,布局新“意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的“三个并重”原则,不仅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度实践,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今年年初,江苏泰兴在“小田并大田、旱地变水田”取得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模效应,探索跨区域整体推进模式,以村为单元、镇为单位,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实施区域化整体推进。2025年,泰兴计划投入近2亿元,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45万亩,为稳定粮食产能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科技为“笔”,绘出新“丰”景。福建今年投入19.4万台(套)现代化农机装备,包括智能化育秧设备、北斗辅助驾驶系统、农用无人机等,为全省超141万亩早稻种植提供智能服务;嘉峪关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让小麦种植实现了开沟、播种、施肥、铺滴灌带、覆土一次完成,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同时还提高了小麦抗寒、抗旱、抗倒伏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手段深度融入现代化农业,正为春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慧”就一幅幅生机勃勃、高效智能的春耕新图景。
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背后是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到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农业补贴的发放到农村人才的培养,这些政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我们耕耘希望,绘就“丰”景,定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广袤田野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为实现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