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健康生活了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成了见面问候的高频词。健康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更好满足人民健康消费需求,商务部等12部门日前发布了《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十个方面重点任务,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从国家战略层面观察,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承载着多重使命。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医疗支出增长的双重压力,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扩大内需的发展需要,国家鼓励健康消费,鼓励的是“促健康”与“促消费”的良性互动。旅游景区引入专业体育赛事,护理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这些“健康+”产生的融合效应,开启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同时,人们通过健康消费培育出健康生活习惯,把防控疾病的前沿阵地延伸到家庭餐桌城市绿道,将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同时,有力缓解医疗保障体系压力。
细观健康消费十大重点领域,不同领域呈现明显温差。有的赶上“风口”,得到各方追捧。比如体育赛事运营、有机食品认证等“热领域”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苏州金鸡湖马拉松带动消费激增的盛况,南京青奥公园24小时健身房的热闹场景,无不彰显市场热情。也有些领域面临“叫好不叫座”困境,群众需求多,政府呼声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却不够高。比如适老化改造等项目,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引流,消费观念仍然有待扭转,产品供给仍然有待提升。
但热潮之下也有涌动的“暗流”,部分地区健身步道建成后沦为“晒太阳工程”,体育赛事同质化导致资源内耗,有机认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苗头。同时,在看似冷门的领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无锡建成全国首个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后,一批特医食品快速获批注册并打开市场,当地2024年特殊食品行业产值近30亿元。健康消费是一片蓝海,但市场热度并不等同于发展质量,盲目跟风可能透支健康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动能;而未被充分满足的健康需求里,反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调节健康消费“温差”,才能让健康消费更健康。健康消费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在市场逻辑与健康使命间找到平衡点。面对市场冷热不均,我们更应思考:当资本更青睐“短平快”项目时,如何激励企业在特殊食品研发、适老化改造等长周期领域深耕?面对冷门领域的技术突破难题,如何构建“破冰者”的保护机制?在产业生态构建中,如何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市场可能会在即时回报与长远价值间“摇摆”,但政策设计必须发挥“稳定器”作用,通过标准制定、资源倾斜、创新激励等手段,让“冷领域”获得与“热赛道”同等的发展机遇,为健康消费市场打开新的局面。
江苏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市场能量、深厚的创新基因,促进健康消费大有可为。我们既要以系统思维打破部门藩篱,统筹协调健康服务与消费升级;也需平衡各方利益,在保障民生底线与激发市场活力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更应保持战略定力,用制度创新打通堵点,以市场机制培育生态。促进健康消费是一项长期事业,唯有立足实际、尊重规律、稳步推进,方能让健康消费真正成为惠及民生、驱动转型的可持续动力。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