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当三星堆青铜神树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流转着幽蓝光芒,当数字复原技术正让消逝的唐昭陵六骏重新扬蹄嘶鸣,当泉州宋元海洋遗址的出土瓷器拼接起海上丝路的文明图景,在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支撑。当文化自信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当“第二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正在解码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基因图谱,为民族复兴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动能。
在文化根脉中淬炼精神之火,凝聚出一往无前的力量。悠久的历史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在良渚古城遗址的数字孪生系统里,水利工程数据正转化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智慧模型。这种古今对话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如今,甲骨文表情包在社交媒体刷屏,敦煌壁画元素登上纽约时装周,沉睡的文化基因正在数字经济中焕发新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凝聚出我们一往无前的力量。
在制度创新中激荡发展力量,汇聚成光彩夺目的产业。制度创新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战略支点,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将长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明课堂”;到“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计划”培育出海外读者市场,“新质生产力”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再到“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将文化要素转化为生产力。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0%。传统的文化正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巧妙融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文化传播中锤炼民族底蕴,传承好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优秀实践名册,600年历史的丝线操纵技艺与全息投影技术碰撞出新的艺术语言;当《论语》智慧通过TikTok短视频被译成40多种语言传播,中华文化在数字空间开辟出新的对话场域。文化传播不仅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实现价值的共鸣,构建起平等包容的文明对话新模式。当“和而不同”理念在全世界引起广泛认同,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贡献文化智慧。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在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从驼铃悠悠的丝路古道到联通全球的数字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起点上,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交融,当中国精神与世界潮流交响共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获得取之不竭的文化赋能。(李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