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以“柔”绣“刚”,苏州绣娘绣出国之重器后母戊鼎

当细腻温婉的苏绣邂逅雄浑沧桑的后母戊鼎,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邹英姿的苏绣作品《问鼎》在《人民日报》视频号发布后引发关注,这部作品以精妙的苏绣技艺,完美再现了后母戊鼎这件国之重器的历史神韵,令所有观者为之震撼。丝线如何以“柔”绣“刚”?带着这份好奇,记者采访了邹英姿。

“传统苏绣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青铜器的作品尚属首创。”邹英姿笑言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鼎,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乃国之重器。我们常说‘一言九鼎,象征着诚信精神,而后母戊鼎更承载着商王对母亲的孝道,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创作的种子,早在2006年便已种下。那一天,邹英姿来到国家博物馆与后母戊鼎相遇。灯光在鼎身上投下斑驳光影。驻足良久,鼎身的饕餮纹和云雷纹,与她产生了奇妙的情感共鸣。一个大胆的想法由此在心中生发——“我要用苏绣11再现这件国之重器。”

回到苏州,展开绣绷,挑战刚刚开始。苏绣素以“精、细、雅、洁闻名,如何用光泽丝线呈现青铜的沧桑质感?因为无法见到实物,邹英姿埋首于浩瀚的文献资料之中,像考古学家般细细考证鼎身的每一处肌理,“要将那些繁复的铭文、神秘的图腾、斑驳的铜锈,一针一线地绣出来,这个过程异常难。”

突破来自邹英姿独创的“滴滴绣针法:通过点状与短线状针脚的巧妙组合,运用相隔、相叠、相接、相交四种排列方式,以疏密有致的布局构筑独特肌理质感。这些细若珠玑的短针脚,恰如其分地消解了丝线原有的强烈反光特性,形成若隐若现的点状光影效果,最终呈现出古朴厚重的艺术韵味。

如何精准呈现鼎腿暗处的细节,是另外一个技术难点。“当时我深入研究了国画、西洋画的明暗表现手法,但丝线不同于颜料,颜料具有水溶性,通过调和便可以实现理想的色彩过渡。丝线的色彩需要极其精准地把握,若稍有不慎,这个色彩就失去了生命力。”为了确保作品完美呈现,邹英姿细致对待每一处细节。每次刺绣之前,她都会反复洗手,避免任何细微污渍沾染绣面,绣到关键部位,更是屏气凝神,连话都不敢多讲一句,生怕唾沫沾到绣面之后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

《问鼎》并非邹英姿第一次“以绣问古2016年,她偶然见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刺绣《凉州瑞像图》,当即决定用苏绣再现这件国宝。为筹措经费,她抵押了苏州的房子,五年间往返敦煌二十余次,还专程赶到国外观摩原作,并向常沙娜、冯骥才、赵丰等专家和学者请教。最终用300余万针还原出了高2.4米、长1.6米的巨大绣品,这幅作品后被敦煌研究院永久收藏。

挑战历史以及罕见的青铜器题材,是否担心过市场的接受度?邹英姿摇头:“如果只为赚钱,何必守着刺绣这门手艺?”在她看来,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如果为了挣钱东奔西跑,会把自己的时间和身心全部撕碎,最终一事无成。”

“艺术创作不该被市场导向所束缚,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应当凭借自身艺术造诣和美学修养引领市场,而非随波逐流,被市场所左右。”创作青铜器题材的作品,邹英姿正是希望以自己的纤弱之肩承担起文化传承之重任,后母戊鼎,承载着商王对母亲的这种孝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希望《问鼎》能够绣出青铜器的浑厚声响,让所有人感受中华文明的不朽魅力。

当最柔软的丝线绣出了最厚重的青铜器,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透过邹英姿的《问鼎》,我们看到了一位苏绣人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传统苏绣拓宽视野、尝试更多可能性的探索革新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文 张强/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